保定市政府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試行)
admin
2009-08-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著力打造“低碳保定”,促進和帶動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白溝·白洋淀溫泉城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著力打造“低碳保定”,促進和帶動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設低碳城市的重大意義
我市人口多、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肩負著維護京津生態安全和保護白洋淀的重大責任,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把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徹底摒棄傳統粗放型的生產、生活方式,著力推進以能源節約、新型能源推廣應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為主要標志的低碳發展模式,探索一條城市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②為建設藍圖,符合我市發展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
推行低碳理念,發展低碳經濟③,建設低碳城市④,把低碳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帶動產業升級,強化資源利用,控制環境惡化,緩解生態壓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順應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宗旨的具體體現;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維護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低碳城市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資源意識、能源意識、環境意識和憂患意識,把加快建設低碳城市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戰略舉措,擺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氣抓實抓好。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針,以我市作為全國低碳發展首批試點城市為契機,把推廣應用新型能源、發展壯大能源設備制造產業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建設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堅持政府推動、規劃先行,示范帶動、公眾參與,重點推進、循序漸進的原則,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打造低碳城市,探索一條符合保定發展實際、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二)主要目標
城市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低碳產業優勢更加突出,低碳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確立,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逐漸下降。
到201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控制在3.5噸以內;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
到202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控制在5.5噸以內;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
1、低碳產業進一步壯大。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業、綠色農業、創意產業、低碳服務業、低碳旅游業等為主導的低碳產業支撐體系初步形成。以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為主導的循環經濟框架基本建成。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全面推廣。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宣教全面展開,低碳理念得到確立,低碳化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得到深化。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清潔能源得到廣泛應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低碳城市建設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全面實施,城市功能分區布局合理,城市運行效率不斷提高。以建筑節能、低碳化社區建設、低碳化交通出行等為重點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實施。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低碳經濟,培育低碳產業
1、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推動電源結構由單一煤電向煤電、氣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垃圾和秸稈等生物質能發電并舉的方向發展。優化電源配置,重點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燃煤機組,提高電力裝備水平。推進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與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建設,穩步發展太陽能利用產業。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在生產、生活領域積極推廣太陽能、沼氣、天然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的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構建低碳產業支撐體系。以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產業為核心,全力打造“中國電谷”,進一步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高效節電、新型儲能、輸變電和電力自動化等六大產業體系,培育壯大具有一定規模的低碳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低碳高產出的電子信息(軟件)產業,全力打造電力電子產業集群、高頻產業集群、汽車電子產業集群。加快網絡游戲、動漫等創意產業的發展,推進高新區動漫產業基地建設。發展壯大低碳科技服務業、低碳旅游業等優勢服務業。規劃建設低碳教育展示場所。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業,提高綠色農業比重。
3、加快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節能領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強排放監控技術和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加快發展清潔汽車技術和汽車尾氣控制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積極開發工業固體廢物、農作物秸稈高效利用技術。組織實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重大科技專項以及與建筑一體化的光伏屋頂、光伏幕墻等重大科技示范項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實驗室,引導其面向應用、面向企業,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
4、發展靜脈產業⑤。加快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使用最新技術、具有一定規模的廢舊汽車加工回收、廢舊金屬加工回收、廢舊塑料加工回收等重點靜脈產業園區。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轉運-集中處置-資源化”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5、推行清潔生產。完善清潔生產政策法規和標準,優化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所有企業都要持續實施清潔生產,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業。對超標排放和排放總量較大的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引導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推廣生態養殖模式,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到2010年,清潔生產知識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在一、二、三產業中得到全面推廣。
(二)樹立低碳理念,建設低碳社會
1、提高低碳意識。政府機關要率先垂范,開展創建低碳型機關活動。教育部門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及低碳城市建設內容滲透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青少年的節約、環保和低碳意識。企事業單位、社區等要組織開展經常性的低碳宣傳,廣泛宣傳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緊迫性。開展低碳(綠色)機關、社區、學校、醫院、飯店、家庭等創建活動。選擇一批先進機關、企業、商廈、社區等,建設低碳宣傳教育基地,面向社會開放。
2、推進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從傳統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車。倡導生活簡單、簡約化,盡量減少“面子消費、奢侈消費”。推進住房實施節能裝修。引導采用節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學合理使用家用電器。倡導消費地產產品。
3、推進城市建設低碳化。堅持用低碳理念指導城市規劃編制。加強土地的節約集約化利用,推行“緊湊型”城市規劃和建設模式。堅持用低碳理念指導建筑設計。在城市建筑設計中推廣應用綠色節能建筑技術,推進建筑設計與太陽能光電產品的結合。全面植樹造林,建設園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設、生活消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匯⑥。加快低碳化社區示范工程建設。
(三)實施低碳化管理,加強節能減排
1、抓好農村節能。做好秸稈綜合利用,鼓勵秸稈還田,支持開發秸稈固化、氣化技術,穩步推進秸稈發電試點工作。推廣省柴節煤灶,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畜禽舍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加強沼氣服務體系建設。到2020年,主城區和衛星城周邊農村沼氣用戶普及率爭取達到50%以上。鼓勵農村垃圾通過堆肥等方式進行資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產農業機械,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降低農村生產、生活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強化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強化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監管。推動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節能管理水平,著力培養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企業。對達不到排放標準的企業一律實行限期治理、整改。加快對傳統產業實施低碳化改造,繼續加大關停“六小企業”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發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技術和產能。加快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在重點行業,推廣一批潛力大、應用面廣的重大節能減排技術。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
3、推進建筑節能。加強節能管理。把建筑節能監管工作納入工程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對達不到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新建建筑,不得辦理開工和竣工備案手續,不準銷售使用。強化節能設計。鼓勵新建居住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并與建筑一體化設計、施工。組織實施低能耗、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擴大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節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對非節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黨政機關辦公樓,進行節能改造。組織實施一批低能耗、綠色建筑、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強化城市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開辟城市公共交通車輛專用或優先行駛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為群眾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強汽車尾氣排放監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機動車發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車尾氣排放全部達到歐Ⅲ標準。鼓勵使用節能環保型車輛和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積極推行公交車、出租車“油改氣”工作。2012年前,在主城區和衛星城規劃建設12-15個壓縮天然氣站,燃氣公交車、出租車擁有量達到車輛總數的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進商貿流通業節能減排。加快物流園區建設,有效整合物流資源。在餐飲住宿行業逐步減少、最終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積極開展爭創“綠色飯店”活動。在家電銷售場所推行節能標識制度。在流通領域抑制商品過度包裝。在經營性服務場所廣泛推廣采用節能、節水、節材型產品和技術,嚴格執行室內空調溫度設置等相關規定,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降低排放。
[NextPage]
四、重點工程
(一)“中國電谷”建設工程。力爭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風電、高效節電、新型儲能、電力電子器件、輸變電和電力自動化等產業園區,建成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化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基地。
(二)“太陽能之城”建設工程。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市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基本實現太陽能的綜合利用。到2010年,市區所有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和設施太陽能產品應用比例基本達到100%,市區既有公共及民用建筑基本實現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改造,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太陽能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
(三)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深化“藍天行動”。以“拔煙囪、煤改氣”為重點,力爭用3年時間,全面取締市區建成區內分散的燃煤鍋爐。加快熱電聯產和清潔能源替代項目建設,力爭2015年前全面實施城市區域集中供熱,全部淘汰市區直接燃煤鍋爐,逐步實現向衛星城集中供熱。所有縣級城(區)鎮及部分重點鎮也要實施集中供熱工程。實施“碧水計劃”。到2010年,衛星城、所有縣級城(區)鎮及部分重點鎮都要建成污水處理廠并規范運營。加快城市水系建設,對護城河和防洪堤進行開發改造。深化“綠蔭行動”。加快城市綠化步伐。到2015年,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3.5平方米,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到43%。
(四)辦公大樓低碳化運行示范工程。加快對政府辦公大樓低碳化運行改造,更換節能燈、安裝太陽能照明系統、推廣電子政務、控制夜間照明、控制空調使用,建立辦公大樓能源需求與使用管理系統。2015年前,市級政府及部門全部完成辦公大樓低碳化改造。2020年前,都市區縣(區)級政府及部門全部完成辦公大樓低碳化改造。
(五)低碳化社區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面向低碳化的社區規劃手段、建筑技術和社區管理方式。2010年前,開展低碳化社區試點,進行示范方案設計。2015年前,低碳化社區建設規模力爭達到現有社區的50%以上。到2020年,總結經驗,制定標準,全面推廣。
(六)低碳化城市交通體系整合工程。搞好主城區和衛星城內部的城市就業、居住、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的合理配置,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區各組團之間快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到2010年,完成低碳理念指導下的現有城市交通體系評估,開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設計。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統,建成市區內部及市區與衛星城之間快捷的公共交通網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發改、財政、國土、環保、規劃、建設、交通、公安、農業、林業、園林、工促、科技、教育等部門為成員的低碳城市建設協調機構,成立統一的低碳城市管理部門,統籌低碳城市建設與節能減排、“太陽能之城”建設、“藍天行動”、“碧水計劃”的實施。成立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推廣低碳理念,開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城市建設等相關領域研究。
(二)制定規劃,明確任務。加快制定《保定市低碳城市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建設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分別制定低碳產業、低碳社會、低碳交通等相關專項發展規劃。
(三)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優先保證低碳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支持低碳重點工程、低碳產品和低碳新技術推廣應用。在財政預算內安排低碳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和低碳城市研究相關工作。在政府采購、城市建設等方面,優先考慮本地化的低碳產品。以我市現有高校為基礎,通過與國內外低碳領域先進單位合作,吸引相關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
(四)加強合作,建立聯盟。以“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載體,以低碳城市建設為主要內容,以低碳城市研究會為依托,加強與國際相關組織、國內外先進地區和研究機構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發展合作機制和低碳城市聯盟。引入“碳稅⑦”、“碳排放權交易⑧”等環境經濟手段,對區域內的碳排放水平進行經濟調節。積極探索“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實施轄域內試點或可能的跨區域試點,擇機成立跨區域交易中心,爭取成為全國性的交易中心。
(五)加強宣傳,全員參與。借助世界自然基金會將我市列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的契機,將節能減排和建設低碳城市宣傳作為重大主題,制定宣傳方案,開展宣傳活動。通過產業發展、技術交流等途徑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樹立“低碳保定”形象。主要新聞媒體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進行系列報道,刊播低碳城市建設公益性廣告,形成政府引導,重點工程示范,企業與居民廣泛參與的“低碳保定”建設格局。
2008年12月23日
有關概念說明
①低碳是指在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對自然系統產生較小負面影響。
②低碳社會是通過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和社會發展不斷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產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領域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的社會。
③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經濟革命浪潮。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④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的城市。其目標一方面是通過自身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會建設,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大力推進新能源設備制造為主導的“降碳產業”的發展,為全球二氧化碳的減排作出貢獻。
⑤靜脈產業即資源再生利用產業,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包括廢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及將再生資源加工為產品兩個過程。
⑥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是指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巖石和生物體中。
⑦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是一種污染稅。它是根據化石燃料燃燒后排放碳量的多少,針對化石燃料的生產、分配或使用來征收的稅費。
⑧碳排放權交易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