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深圳規劃率先引入低沖擊模式
對于廣大市民來說,“低沖擊”還是一個很陌生的詞語。專家介紹,低沖擊開發模式是國外新興的城市規劃理念,推行低沖擊開發模式是城市規劃的重大變革。低沖擊模式反映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既強調發展又注重生態保護,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采取各種手段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和破壞,恢復和重建自然生態,在建設“綠色城市”、“生態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在5月23日香港“共建低碳都市”國際研討會、5月24日“從綠色建筑走向生態城”專題演講會、5月25日深圳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等會議中,反復強調了推行低沖擊開發模式對建設“綠色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意義和重要性,指出其理念可延伸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從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城市規劃專家也表示,深圳規劃部門在市政規劃中引入和推廣低沖擊開發理念,已經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巡視員張悅在“光明新區雨水利用詳細規劃實施研討會”上表示,規劃引入低沖擊開發理念,方向是順應自然的,正確的,應繼續深化與推進。深圳要將國外先進理念結合本地特點來應用,既要先行先試,又要審慎決策,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實踐,為國內推廣和應用低沖擊開發模式提供樣本和范例。
低沖擊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國推出的一種概念,其初始原理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這是一種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從徑流源頭開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盡管低沖擊開發模式最初提出的領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隨著其理論的應用與深化,低沖擊開發模式的外延在不斷拓展,已上升為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
現今很多國家面臨城市蔓延的問題,主要以侵食綠色空間、擴展城市地域并且增加對機動車依賴性為特征,給環境敏感區域帶來了很大壓力,規劃工作者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精明增長”策略應運而生,提出以更具生態效益和面向社區的方式來重構開發模式。而低沖擊開發模式恰好符合了對“精明增長”策略來說不可或缺的內容——對環境及開放綠色空間的保護。可以說,低沖擊開發模式是“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的有效實現手段之一,充分體現了后現代多元的發展理念,其理念可延伸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如減少城市對周邊環境的破壞,減少城市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消耗,減少城市三廢的排放,減少碳的排放等等。
規劃專家表示,低沖擊模式反映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既強調發展又注重生態保護,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采取各種手段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和破壞,恢復和重建自然生態,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
多項規劃踐行低沖擊理念
細心的市民也許會發現,近年來,低沖擊模式的先進理念正逐步融入我市的城市規劃當中,通過規劃部門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它必將在我市的“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并不斷地走進市民的生活。
《深圳市雨洪利用系統布局規劃》、《光明新區雨洪利用詳細規劃》、《深圳市居住小區雨水綜合利用規劃指引》等規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應用低沖擊開發理念,提出要結合城市景觀及綠化帶,因地制宜采取入滲、調蓄、收集回用等各種雨洪利用手段,使城市建設項目建設后的外排雨水設計流量不大于開發建設前,并控制和削減日益嚴重的面源污染。
《深圳市藍線規劃》確定水體的“保護控制線”,預留綠化、景觀、雨洪利用工程等生態改善工程的所需用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避免城市建設影響自然水生態。
正在編制的《深圳河灣流域水環境綜合規劃》提出了基于低沖擊開發模式的規劃理念:結合自然地形,保護利用濕地、林地,改善水質,營建水廊、綠廊,構建生態良好、景觀優美的的濱水城市空間。
《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納場專項規劃》提出,在全市余泥渣土受納場的選址過程中應按照填海區、廢棄石場、低洼山地的優先次序開展工作,盡量避免將余泥渣土直接棄置于山地造成生態破壞,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的沖擊。
光明新區踐行低沖擊開發
從我們普通市民的角度講,低沖擊還是一個比較抽象有詞語,但是,通過規劃部門的努力,低沖擊模式正日益向我們走來,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受惠。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日前《光明新區雨洪利用詳細規劃》引入低沖擊開發理念及模式,從城市與生態的角度提出了其應用的具體策略,邁出了深圳光明新區踐行低沖擊開發的第一步。
其實,簡單來講,低沖擊目的就是為了城市建設之后不影響原有自然環境,其開發技術包括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雨水花園、植物草溝及自然排水系統等,通過低沖擊開發技術,可以用較少的土地資源將雨水徑流的大部分用于補充地下水,變廢棄雨水為資源,而且還能結合景觀設計對面源污染進行處理,美化城市社區環境。低沖擊開發的同時還具有保護環境敏感特征區,如河流兩岸的緩沖區、濕地、斜坡、重要樹木、滯洪區、林地、高滲土等的功能。
低沖擊模式在規劃中的引入,將會實實在在地影響到光明居民的生活。在已經完成的《光明新區雨洪利用詳細規劃》編制過程中,項目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不再僅從工程、資源的角度看待雨洪利用,更多的從城市與生態的角度來思考,引導新區踐行低沖擊的城市開發模式。光明新區位于深圳洪澇災害的頻發區域——茅洲河上游,開發建設強度大,未建用地約占可建用地的50%;為減少城市建設對地表環境的破壞,雨洪利用規劃提出新區開發建設后的外排雨水設計流量不大于開發建設前,而且新區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包括各類建筑物、廣場、停車場、道路、綠地等均將進行雨洪利用工程設計和建設,并將其納入建設項目規劃審批管理程序。
這一規劃提出保留和梳理光明新區的水面和水系,以自然生態的方式進行水環境整治,結合廢棄水庫和茅洲河干支流水域建設十余個多功能滯蓄濕地和三大濕地主題公園:明湖城市公園、中央公園、兩明濕地公園,圍繞茅洲河干支流形成滲透光明新區的生態“綠心”與“綠軸”。
小區雨水利用踐行低沖擊理論
低沖擊開發理念應用于城市規劃,最受關注也最具可實施性的領域是雨洪利用,在這一方面,我市規劃工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除了光明新區雨洪利用規劃之外,《深圳市居住小區雨水綜合利用規劃指引》也是值得一提的例子,這項規劃,不僅是低沖擊模式在城市規劃中的一個成功的微觀運用,也為我市小區的雨水綜合利用提出一條探索性的新路。
雨水利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改善生態環境、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減輕城市洪澇災害的重要途徑,通過進行低沖擊開發模式的雨洪利用,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延緩洪峰時間,更可以增加透水地面,減少熱島效應,增加水資源量,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而居住小區雨水利用是雨水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利用潛力、方式、途徑、市場推動力等各方面來說,都有很大的優勢和發展空間。
雨水利用可以分為收集利用、雨水入滲、調蓄排放三種方式,雨水綜合利用是指因地制宜地選擇雨水利用方式,可以是以上三種模式之一,也可以是幾種模式的組合,達到回用與滲透相結合、利用與污染控制相結合、利用與景觀、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等目的。
根據《深圳市總體規劃修編(2007-2020)》,至2020年,我市居住用地將達到22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居住用地約14平方公里,由存量建設用地的改造更新提供新增居住用地約13平方公里。按綜合徑流系數0.56估算,居住用地徑流總量約2.25億立方米/年;其中新增居住用地徑流總量約0.28億立方米/年。按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100萬,人均用水指標200L/人/天計算,則生活需水量為8.0億立方米/年,若雨水利用率為40%,則可替代約1/8的居住小區生活用水,可見小區雨洪利用的潛力是相當可觀的。
《深圳市居住小區雨水綜合利用規劃指引》提出,到2020年末,深圳中心城區里居住小區建雨水利用設施比例將達到50%。對于新建居住小區,將強制進行雨水利用,強制綠地下凹和透水地面,規定強制執行的雨水利用目標,要求小區建設區域的綜合雨量徑流系數不得超過0.4,或設置一定容積的調蓄設施,使得建設前后外排流量峰值和外排雨水總量不增加。對于已建成居住小區,鼓勵進行雨水利用改造,進行小區本身的改建或擴建時,應強制進行雨水利用。對于城中村,鼓勵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可行的雨水利用改造,并提出建議執行的雨水利用目標。
此外,對于政府主導新建居住小區應強制實施雨水利用工程,政府主導建成居住小區應逐步強制推行雨水利用工程。對于開發商主導新建居住小區,應強制推行雨水利用,納入審批程序;開發商主導建成居住小區以鼓勵雨水利用政策為主,逐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