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伊姆加冰川(Imja)
從上圖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伊姆加冰川(Imja)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冰,遠遠看去,一片銀裝素裹的景象。50年后,由冰川融水匯聚而成的小池塘不斷出現并擴大。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伊姆扎湖。這座冰川上較薄的覆蓋物可能加速了表面冰層的融化,因為太陽產生的熱量通過這里更易被傳遞到冰層深處。
從下圖可以看出,到2007年,伊姆加湖已經擴大到大約1公里長,平均深度達42米,蓄水量超過3500萬立方米。伊姆加冰川以每年74米的速度消失,被認為是喜馬拉雅山脈消失速度最快的冰川。
2.塔波切峰( Taboche Peak)
從上圖可以看到,歐文·史內德從南卡特生(Nangkartshung)修道院拍攝的6367米高的塔波切峰( Taboche Peak)。在塔波切峰和它附近高6440米的喬布拉普桑(Jobo Laptsan)峰的影響下,位于較低處的尼泊爾坤布谷(Khumbu Valley)形成。塔波切峰腳下是通往珠穆朗瑪峰探索大本營的道路。紹洛索(Tsholo Tso)是喬布拉普桑峰腳下的一個冰磧堰塞湖。
下圖是2007年從相同角度拍攝到的塔波切峰。由于近來氣候變暖,塔波切峰下沒有任何雜質的純冰層已經大面積消退。位于山脊下面北側的小冰川,由于海拔較低,大約比周邊低6000米,消融的速度更快。
3.南卡特生修道院
上圖是從南卡特生修道院的一處制高點拍攝的。幾張照片組合在一起,展示了高達6856米的阿瑪達布朗峰(Ama Dablam)和伊姆加山谷的全景圖。南卡特生修道院位于珠穆朗瑪峰小路上的丁波切村附近。
下圖是2007年拍攝的阿瑪達布朗峰和伊姆扎山谷。由于全球氣溫升高,阿瑪達布朗山的左側冰層已消退了100多米。由于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所以冰層融化現象在海拔較低的地區更為明顯。
4.坤布冰川
上圖是歐文·史內德從塔波切山上(6367米)拍攝的坤布山和伊姆加山的風景照。從圖的左側可以看到位于金字塔狀的普莫里峰(Pumori,7146米)山腳下的坤布冰川,這座冰川坐落在尼泊爾坤布谷的前面,而尼泊爾坤布谷是前往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的必經之路。從下一幀可以看到海拔8410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伊姆扎山位于整幅畫的中間,位于它附近的島峰(Island Peak)清晰可見。海拔6856米的阿瑪達布朗峰位于第四幅照片上。
從下面這張奧爾頓·貝爾斯在2007年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看到,并非全球所有地方的冰川都出現了縮小的跡象。對比兩張照片可以看出,全球氣溫升高暫時還沒影響到海拔高于5000米的冰川。
5.珠穆朗瑪峰地區山脈和冰川的研究
1956年,瑞士科學家弗利茲·穆勒用9個月時間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研究山脈和冰川。穆勒是1956年取得重大成功的瑞士珠峰探索隊領導者,這次探索結束后,他繼續對冰川進行研究。
下圖是50年后奧爾頓·貝爾斯在新一輪探索活動中,從相同角度拍攝的照片。奧爾頓·貝爾斯是一名地理學家和登山專家,專長是研究高海拔的生態系統。過去三十多年里,他一直潛心這方面研究,足跡遍及非洲、南美、亞洲和北美的偏遠山脈。
6.尼泊爾的坤布
該圖于1956年拍攝于尼泊爾的坤布。團隊里的一位夏爾巴成員攀爬冰層時,采用的唯一一個安全措施是一條打了結的繩子。這里看到的該科研組對冰川進行研究的照片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展示了這些探險隊依靠的20世紀50年代最先進的器械、技術和方法。
7.隊員們在上坤布冰瀑支起帳篷里休息
1956年,弗利茲·穆勒率領的珠峰探險隊由瑞士人和夏爾巴人組成。圖為隊員們在上坤布冰瀑支起帳篷里休息。1950年尼泊爾對外國人打開了大門。現在登山探險隊可以來到這里,攀登喜馬拉雅山脈的很多山。第一批被測定高度的山1950年測定的8091米的安娜普爾納山和1953年測定的8850米的珠穆朗瑪峰。
8.冰塔上觀察冰層
該圖攝于1956年尼泊爾的坤布。穆勒研究小隊的三名成員站在冰塔上觀察冰層。冰塔是冰川交叉破裂形成的冰塊或決柱。冰塔經常有房子一般大小,甚至更大。冰塔非常危險,因為它們會突然崩塌。
9.冰湖中心小島
該圖于1956年在尼泊爾的坤布拍攝。從圖上可以看到,穆勒的科研小組成員正在一個冰湖中心小島上忙活,他們用繩索在水上搭起一個簡易的梯子,好讓大家在不弄濕衣服的情況下穿越從水面。
10.坤布冰川上的一面冰壁
一名隊員手拄冰斧站立冰壁上。他身上并沒有安全繩,純粹靠鞋底釘和冰斧防止自己摔倒。
11.穿越冰川裂縫
穆勒科研小組一成員用兩條登山繩穿越坤布冰瀑的一條裂縫。現在的登山者使用鋁制梯子和固定繩索等工具跨越這些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