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時間,時至今日,反思城市規劃建設仍能給我們諸多警醒。
對于城市,尤其是人員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來說,諸如地震等災難發生之時,是否有安全的避難通道連接到城市廣場、公園等安全避難區域?人們棲居的建筑被毀壞,城市開放空間(廣場、公園等)是否能容納無家可歸的群眾,相關場地是否可以用于臨時醫療救助?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國內城市綠地景觀的防災避難功能在設計中長期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規范中也沒有明確涉及這個區域,這將給避難人群帶來麻煩。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規劃和建設更多考慮的是發展問題,而對防災安全問題相對來說不夠重視,在城市規劃編制的時候,防災規劃只是附帶一下,沒有擺上一定的位置。
“我國城市安全面臨的問題是嚴峻的,有的城市處于地震構造帶中,城市中有的建筑甚至建在地震活動斷層上,或離斷層較近,從20世紀近百年的活動水平看,地震烈度≥7級的平均值為0.66次,地震烈度≥6級的平均值為3.6次。
此外,我國還是洪澇災害多發地區,有140多個大、中城市位于江河洪水水位之下,隱患嚴重。沿海城市的水患既有暴雨的影響,也來自風暴潮。在山地城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時有發生。城市規劃應該把城市安全問題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沒有認真做好防災規劃的城市規劃不能批。”上述人士認為。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所所長、總工辦主任劉蕓5月12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對上述說法表示認同,他認為上述問題在國內某些城市的確存在。
“一般情況下,城市規劃中首先考慮的是發展空間和規模、交通等因素,但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前,我們依然做了專項的防災規劃、消防、人防等規劃,現在我們也對一些城市提出要做專項的防災規劃,但是需不需要實施這些規劃就要看各地方,我們的總體規劃上一般都會有這些內容。并且現在我們在規劃過程中更加強調防災規劃。”劉蕓同時對本報記者表示,規劃本身是大而全的東西,考慮的是整個城市的綜合發展問題,方方面面都需要涉及到。
對于防洪、防地質災害等方面,劉蕓認為要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而做出不同的城市規劃,例如在平原地區的城市,規劃中對于地質災害考慮的因素就相對比較少,他們側重考慮防洪、人防等方面;但是對于山區城市來說,規劃中就需要重點考慮防洪、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因素。
劉蕓所任職的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了四川不少災區的新城重建規劃工作,在災后的新城規劃中,防災減災規劃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各地建筑的防震抗震標準都比以往有不少提高。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有關人士建議:在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人口、建筑稠密的地方,應多建一些公共綠地,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樂場所,還可以在防震、防火、防洪、減輕災害等方面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還要多建一些城市廣場,平時可增加停車位,災時能避難。
一個城市一定要有各類救災物資和設備的儲備,布置在安全的地點,當發生災難時能及時調用,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救災設備。汶川大地震中大型救災設備缺乏,嚴重影響了對生命的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