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而且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近年來中國" /> 而且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近年來中國">
而且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近年來中國自然植被活動增強,土地利用活動、尤其是農林活動還正在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產生了比較明顯的積極影響。
有國外學者認為,由于近幾個世紀來中國土地大面積墾殖、林地迅速減少,增加了碳排放量,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小組成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副研究員介紹說,從1661年到20世紀末,中國耕地面積從6078萬公頃增加至9609萬公頃;從1700年到1949年,中國的森林面積從2.48億公頃減少到1.09億公頃。
受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的影響,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也隨之變化。其中,地上生物量損失引起的碳排放大約為37億噸,土壤有機碳排放介于8-58.4億噸之間,植被和土壤變化引發的碳排放總計達45-95.4億噸。這一結果遠遠小于國外學者估算所得的171-334億噸碳排放量。
中外學者都是采用“簿記”模型的研究方法,為何卻得到如此懸殊的研究結果?戴君虎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外國研究學者對于中國歷史情況的掌握極其有限,資料匱乏,許多數據都是憑空估算出來的;此外,國外學者將中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東部平原、西南、東南等幾個大區進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反映客觀實際。
反之,中國學者的研究資料來源十分豐富,并從省域尺度上進行研究,比外國學者更為精細。中國科研人員將過去300年間,記述中國農業、林業的各種文獻資料,如清朝的官修正史、地方志、類書、文人筆記、官府文書、名家文集、統計資料等,進行科學歸納整理,利用第一手歷史文獻資料重建歷史土地數據,因此所得的結論更為可靠。
中國學者通過研究還發現,由于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土壤和植被碳密度以及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的情形均不相同,由此引起的陸地生態系統的碳排放也具有比較明顯的時空差異。
過去300年間,中國東北地區北部受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影響的碳排放量最大,其他碳排放較大的地區分別是:西南地區的四川和云南、內蒙古、華南西部地區、華中地區。而新疆、華東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的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相對較少,這是由于這些地區的自然植被本底較差,或以往開發程度就已經很高。
研究結果還表明,從1980―1998年,中國森林恢復明顯增加,植被活動增強引起陸地生態系統大約吸收了4.5億噸的碳。尤其是最近20年來,中國土壤有機碳已呈現比較明顯的增加趨勢,大約增加了3113―4014億噸。這表明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正在增加,中國的陸地碳循環正在向好的方面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