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美國新使館的貝聿銘痕跡
admin
2008-09-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就在布什為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新館剪彩的10天前,中國駐美大使館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使館區正式開館。這座體積龐大、色澤淡雅的新館出自貝聿銘和貝建中、貝禮中父子三
就在布什為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新館剪彩的10天前,中國駐美大使館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使館區正式開館。這座體積龐大、色澤淡雅的新館出自貝聿銘和貝建中、貝禮中父子三人之手,帶有強烈的貝氏印記。在貝聿銘的堅持下,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紫氣東來》成為鎮館之寶。
奧運會前夕,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康涅狄格大道2300號、由溫莎公園旅館改建的原中國駐美大使館終結了3 0年歷史使命,由體積龐大、色澤淡雅的新館取而代之。
新使館位于華盛頓西北隅的國際使館中心12號地塊,占地面積10796平方米。它北臨梵奈斯街(VanNes sSt.),西接國際街,南鄰國際路和中央公園。和旁邊的新加坡、以色列使館相比,中國新使館是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
貝聿銘父子聯合操刀
新使館由貝氏建筑事務所設計。為此貝氏兩代三人全部出動—除貝氏建筑事務所的掌門人貝建中、貝禮中兄弟,他們的父親貝聿銘也參與進來。
“這是第一個由國際建筑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使館。”貝建中說。
設計開始于2001年1月,2005年4月正式動工。“外交部對我們的設計能力很有信心,所以我們在意見上沒有嚴重分歧。”據貝建中透露,時間耗費最長的是選址,“因為華盛頓的土地審批過程非常嚴格”。
貝氏建筑事務所有設計公共建筑的豐富經驗,也多次為美國駐外使館當過建筑顧問,這次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很多辦公樓都有會客室,只是在使館里會客室更加重要而已;所以我們之前的設計經驗是有用的。”
貝聿銘對這個作品非常滿意。他認為它“將成為華盛頓眾多優秀使館建筑中新的一員,其建筑意義和象征意義對中國來說都至關重要”。新館不僅刷新了駐美外國使館的規模紀錄,在遵循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理念的同時,也進行了現代版詮釋。
新館外墻采用色澤淡雅、質地細膩的法國石灰石,與華盛頓地區眾多的石灰石傳統聯邦建筑十分協調。
新辦公樓分為三部分:東西辦公區(分別與新加坡使館和聯邦辦公樓相鄰),以及中部入口區。
位于國際路北面的入口大堂造型獨特,它將成為使館的新標志。賓客可由此前往各會客室、宴會廳、多功能廳和可容納200人的新聞發布廳。公共和辦公空間中將放置各種傳統及現代藝術品,展示中國文化。
新使館帶有強烈的貝氏印記。景觀設計是其設計的重要組成,位于辦公樓中部和兩翼間的庭園增添了寧靜感和安全感。“通過將中西造園手法相結合,營造出與‘國際中心’周邊環境相配的園林景觀。”貝建中介紹。
新館建成后,很多人都說入口處的“煙囪式”建筑和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極為相似。對此,貝建中解釋說:“這是因為兩者都是公共建筑,使館朝外的一面應該有助于來訪者辨認。清晰的循環通道和對自然光的利用,在我們的設計中都很關鍵。”
和美國駐華新使館相比,新館沒有刻意利用“風水”說。“我相信這些原理與常識是相似的,我們相信常識判斷。比如中式建筑,通常都圍繞中軸線修建,呈明顯的對稱。”貝建中解釋道。
他認為,使館與一般建筑的最大區別在于安全需求:“外交部將安全因素考慮得很仔細。私人部分(辦公室)對安全要求最高,而公共場所沒有那么高的安保要求。使館的公共區域和私人區域本來就是分開的,所以要確保安全是很容易的。我們沒有為確保安全而在設計上作任何折中。因為我認為,如果在設計之初就有正確的出發點,做到兩全其美是可能的。”
徐冰受邀創作“鎮館之寶”
新使館西廳“煙囪”的天窗下,懸掛著一件結合東西文化特色的藝術品《紫氣東來》。作者徐冰告訴記者:“這件作品和文字、環境都有關,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特征,它反映出一種與自然的關系,和我一貫的風格相吻合,也表達了一種吉祥的意思。”
徐冰是最早一批在美國成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1999年,他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項麥克?阿瑟天才獎。他的《天書》、《鬼打墻》等作品引起了國際藝術界對中國和中國藝術表達的關注。
這不是徐冰與貝聿銘的第一次合作。蘇州博物館開館時,徐冰曾為開幕展創作了《背后的故事》。這次,貝聿銘又邀請他為使館貴賓入口處作設計。
“貝老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因為整個使館風格比較硬朗,他希望我的作品能柔和、飄逸一點,起到調和作用。”徐冰說。
“一走進這個建筑,我就覺得這個窗戶里應該有什么東西進來,我也希望找到建筑內部空間與自然的溝通關系,再加上使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所以我就設計了這么一個三維空間作品。”
“它主要想表現有一股氣從天窗進來。”徐冰通過“云”、“水”、“霧”、“霓”等近400個左右跟天氣有關的象形文字來表現這股氣。
字體開始用玻璃制作,后出于安全考慮,改用有機玻璃。字都是透明的,每個長度從30到70厘米不等,經噴砂等加工后,分幾組懸掛在天窗,有些字還隱約呈現出紫色或玫紅色,整體看起來呈霧狀,給人以似有似無的感覺。
“這件作品很好地與使館融為一體,既富有現代意味,又蘊含中國文化。”徐冰自己很滿意。
對他來說,設計的難度不大,難的是如何將它們懸掛起來。“你必須把它們懸掛在天窗固定的范圍內,而且很高,懸掛時建筑還沒有完工,所以你只能依靠想象來掛。你還必須要從中間往兩邊掛,因為每個字有兩根線,400個字至少需要8 00根。如果先掛兩邊,再掛中間,手就伸不進去。”在腳手架尚未拆除的情況下,他們邊想邊掛,完成了這件藝術品。
《紫氣東來》的采用并不是一帆風順,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外交部原本希望使館內全部采用吳冠中的作品,但貝聿銘不同意,“說我這個作品必須在這里,因為它是為這個建筑專門設計的,屬于建筑的一部分。”
在他的堅持下,徐冰的作品才得以保留。
從“五月花”到“溫莎公園”
從1973初春天至1973年底,中國駐美聯絡處設在康涅狄格大道1127號的五月花大酒店。這里絲毫沒有“ 大酒店”的氣派,反而顯得非常低調。
1925年開業的五月花酒店位于M街和L街之間,距白宮四個街區,緊鄰游說機構密布的K街。許多美國政界名流都曾在此下榻或舉行宴會。從柯立芝總統開始,這家酒店一直是總統就職舞會的場地之一。聯邦調查局著名局長埃德加?胡佛常在這里吃午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這里起草了1933年總統就職的演講稿;杜魯門總統就職后,由于白宮翻新,他在五月花酒店寄居了90天。
1972年初,尼克松訪問中國,打破中美關系的堅冰。之后,雙方討論互設聯絡處的事宜。美國首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就是現任總統的父親老布什,中國首任駐美聯絡處主任是原任中國駐法大使黃鎮將軍。
1973年春天,黃鎮一行抵達華盛頓,入住五月花大酒店,辦公和吃住都在里面。當年10月18日,黃鎮在酒店里宴請即將訪華的基辛格國務卿一行。
據記載,當時黃鎮發出邀請后,基辛格表示他不能去,因為他有個規矩:任何大使館的宴會,他一概不參加。“你想想,華盛頓有150個使館。如果開了先例,以后我怎么吃得消?”基辛格如是說。
黃鎮當即糾正道:“我們這兒可不是大使館,而是聯絡處。”基辛格聞之大笑:“對,對,你們是聯絡處,不是大使館。以后駐華盛頓聯絡處的邀請,我都接受。”
由于五月花大酒店不適宜長期辦公,當年10月11日基辛格在一次會見黃鎮時表示,美國政府愿意幫忙。
經考察,黃鎮選中了同在康涅狄格大道上的溫莎公園旅館(2300號)。但根據華盛頓市政規定,那一帶的房屋不能用于辦公。在美國國務院的出面協調和華盛頓市長的幫助下,中方買下了這處房產。
當年12月4日,中國聯絡處搬入溫莎公園旅館。1979年中美建交后,此處便成為中國駐美大使館。
中美關系專家王帆不止一次地去過舊使館:“確實非常小。”他分析說,原因“可能是由于當時中美剛剛建交,中國也剛開始改革開放,雙方對關系發展的預期不足,沒有想到發展會這么快,開拓的領域有這么廣;況且當時國際上對中國的認知度也很低”。
新使館的設計師貝建中告訴記者,當時中國使館之所以都選在旅館,是因為“旅館有廚房,而那時中國外交官沒有家人陪伴,只需單人臥室便可以打發。”
當今中國的外交政策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同時隨著中國經濟重要性的增強,與當地的工商往來也更加頻繁,因此需要讓人印象深刻的會客室和大的辦公區域。“而且現在的中國外交官也有家人同行,所以,舊的使館模式已經過時。”貝建中指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