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斥資千萬元改造劉禹錫“陋室銘”故居
admin
2008-09-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的住所,因為他的這首《陋室銘》一舉成名。最近,和縣即將開展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的住所,因為他的這首《陋室銘》一舉成名。最近,和縣即將開展的一項建設工程讓這所陋室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和縣將投入數千萬元,將已顯陳舊的陋室整體擴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園”。
“陋室”究竟該不該進行豪華包裝?經過包裝后的陋室會不會失去它的固有風格呢?不少市民對此提出了疑慮。
和縣城鄉規劃局杜群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對陋室進行改造,主要是今年該縣將啟動大規模的建設。陋室、孔廟、鎮淮樓、四牌坊和文昌塔,原是古和州保留下來的五大歷史景觀,和縣縣政府決定以這五大景觀,打造一條長1.5公里的仿古街。同時,現存的陋室面積較小,很多來參觀的人均表示看的東西太少,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
有市民認為,如果連陋室都要穿“金縷外衣”,那就失去了本真的價值。但也有人認為,將陋室重新擴建,再通過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適度包裝,可以達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最終目的。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具體是什么身世,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到考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其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劉禹錫死后,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