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小山村里,讓自己融化在天人合一的田園詩中
春天,婺源江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匯成花海,引得游人如織。登高極目,粉墻黛瓦的村莊散落在層層疊疊的明黃與青翠中,不由人心生感慨:人或許是張揚的,因為自然是斑斕的,春有山花爛漫,秋有層林盡染,所以,為人所居的村莊選擇了最“無意爭春”的灰白兩色以不變應萬變;人或許又是內斂的,將所有的絢麗與繽紛都歸于自然,自己只是守著一份默契與山脈河流相依偎。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江西農村,是一個和諧的載體。正如北大教授俞孔堅評價婺源的鄉村之美時說:“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的根本和一個超穩定農業社會的真諦: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神的和諧”。
我們走進這份自古而然的和諧。48個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楊村圍屋神秘、?=陂雋永、釣源風雅……然而,無論何種村落,都充滿著農耕文明對自然的尊重。依山傍水、古樹參天、野渡舟橫,讓我們感知所謂生態文明,追求的不過是人與自然簡單而純樸的相互尊重。
這份尊重讓越來越多的游人愿意停下腳步,留在江西的鄉村,一住就是幾個星期甚至個把月,不為別的,就為了每天在婺源曉起鄉間的青石路上遛彎,在有潺潺溪水從眼前淌過的陽臺上喝茶……這時,他們不再是旅途上的匆匆過客,也不再是美麗風景的看客,他們試圖將自己融化在山水環抱、天人合一的小山村里,他們享受著這里人與自然的和諧,更享受著這里人與人的和諧。“柴門聞犬吠”,鄉村最平常的風景,可如今,村頭田間躥來躥去的土狗,對陌生的游客早已習以為常,甚至還會對著游客端起的相機擺擺姿勢。
2007年,紅綠輝映的江西迎來了7000多萬的旅游人次。方興未艾的鄉村游由蜻蜓點水的觀光游深化為休閑游、度假游。廬山腳下,那些曾經是默默無聞的農家山村,這一年,新增了172家農家樂,營業收入達1.22億元。
環境友好的江西農村,讓城市與鄉村共享生態文明。
粉墻黛瓦依舊,馬頭墻下的平坦路、干凈水、因特網,讓鄉村現代與傳統和諧對接
原生態的村莊固然令人沉醉。但由于經濟的落后,那里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鄉村的生態文明,保留與延續傳統是內涵之一,它需要融入新的元素。
贛縣枧田村,一座鄉村原生態與現代化相結合的村莊。它的原生態在于保留了村莊稻田、菜地、水塘、民居相錯雜的格局,沒有刻意地將其整齊劃一;它的現代化,是將一條條水泥路蜿蜒進每家每戶。記者沿著竹籬菜地、水塘溝渠相伴的水泥小道走進一戶農家,輕輕地擰開水龍頭,一臺小水泵隨之啟動,井水轉化為自來水。兩層小樓的民居,一樓的樓梯間被改造成了衛生間,屋后還配備了三格式化糞池。村民們對記者說,春天,柳樹綠了,桃花紅了,燕子也回來了……好多城里人都喜歡來我們這兒看看,還出錢讓我們給他們燒飯吃。
別小看枧田村這一個個細節的變化,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用潔凈能、上因特網的新農村建設,在鄉村再造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省新村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至今,新農村建設已讓全省2萬多個試點村面貌煥然一新。這當中,最讓江西感到自豪的,是對鄉村原生態的充分尊重,山還是那樣的山,水還是那樣的水,建筑還是那樣的建筑,唯一不同的,是村民們臉上的笑容更加快樂、健康。
鄉村的生態文明,不是被動地靜態保護,而是隨物賦形地在尊重歷史與自然的前提下創新建設。它還為傳統的原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龍南縣客家圍屋,在新農村建設中,保留了傳統民居,挖掘了文化內涵,引得游人競相駐足,讓沉寂的鄉村熱鬧非凡。
江西的新農村建設2004年悄然開始,兩年后一鳴驚人。有媒體評價,江西這一次終于趕上了早集,在全國領跑。
生態大省江西,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他們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婺源曉起村黨支書汪壽如的2007年顯得格外平靜。這一年,為了保護曉起村總體的民居環境,他拆除了幾戶村民違反鄉規民約建設的房屋,沒有人為此上門吵鬧。大家知道,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他們的“綠色資產”,自己是這筆資產的擁有者、守護者與經營者。
贛縣茅店鎮羅坑村,一個家家戶戶都團團圓圓的村莊。這里沒有人外出務工,他們將低產的稻田改造成魚塘,四周山坡種上果樹,使一個沒有河流的村莊變成了水產養殖基地,再造了一個與過去不盡相同的生態循環。他們賣魚苗、臍橙,經營垂釣、休閑漁莊、農莊,日子過得其樂融融。龍珠休閑農莊的“莊主”告訴記者,去年大旱,他魚塘里的水位下去了一米多,但他還是讓經營果園的村民到塘里抽水澆園,他認為,果園涵養的水分是魚塘水源之一,如今,水塘“反哺”果園理所應當。
江西是生態大省、農業大省,大約有18萬個自然村,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這樣一個龐大的人群,是鄉村的主人,更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創造精神的主力軍。
傳統的生態文明,讓農民發現自己原來擁有令無數人羨慕的家園,這個家園還在給他們帶來越來越多的財富。另一方面,政府資金帶動下的新農村建設,又讓他們擁有了嶄新的現代生活。所有這些,激勵著農民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包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農村建設。據了解,我省今年計劃900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可是,仍有3000個村莊想加入進來。過去是干部動員村民搞新農村建設,現在,是村民們催著干部搞新農村建設。
鄉村是動人的,而村民們對新文明的追求更動人。
江西“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環境,讓人總會與各種鄉村不期而遇。延續那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將現代融入傳統,使農民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會讓人與村莊的邂逅變得溫暖而親切。
聲音
讓傳統與現代經濟與生態相協調
王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首先要注重其原生態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是一個規劃先導的過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規劃,既要保留農村的自然風貌、歷史文脈,又要提升其精華,修復其簡陋。同時,江西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就讓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良好的自然、歷史、文化基礎,依托這些優勢,在經濟上發展生態循環經濟,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村、特色文化產業村,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激發他們自己作主、自己動手建設環境優美、生態自然、文明和諧美好家園的熱情。
鄭林(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獨特”,二是“協調發展”。當城市通過建設綠地、公園等人造景觀回歸自然時,農村渾然天成的生態環境就顯得格外珍貴,也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農村生態文明的獨特性。但另一方面,農村就總體而言,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們受教育的程度等方面還比較落后,因此,它同樣需要發展,但這個發展應該汲取早期城市發展中的一些教訓,讓傳統與現代、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相互協調,既尊重人的需要,也遵循自然的規律。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國家政策的導向與支持最為關鍵,可喜的是,我們國家已經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社會,城市與農村既協調發展,又各具特色。
陳文華(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員):談起農村的生態文明,人們大多會關注那里的自然生態,其實還應該注重當地的人文生態,應該將傳統農耕文明中寶貴的文化精髓與自然、歷史、經濟相結合。人們現在到農村,感受著那里優美的自然風景、良好的生態環境、淳樸的民風民俗,但人們還應該探尋和深思外觀之下包含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的仁和、勤儉、寬容;道家精神的樸素、自然、豁達;還有徽商衣錦還鄉后的修路橋、開學堂……凡此種種,在追求人的發展,也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處,這些都是新時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