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張圖片講述北京胡同的昨天和今天
admin
2007-07-19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兒時記憶里的老胡同 “我從小就是在胡同里長大的,跟胡同太有感情了。”迄今為止,劉大媽在胡同里已經(jīng)生活了56個年頭。回憶起兒時的胡同生活,她記憶猶新:“那時候,鄰里街
●兒時記憶里的老胡同
“我從小就是在胡同里長大的,跟胡同太有感情了。”迄今為止,劉大媽在胡同里已經(jīng)生活了56個年頭。回憶起兒時的胡同生活,她記憶猶新:“那時候,鄰里街坊都跟一家人一樣,誰家大人不在,孩子就讓鄰居幫忙照看,家長都特放心。”
曾經(jīng)在胡同里長大的小朱回憶說:“小時候,我們整條胡同的孩子們都湊在一起瘋玩兒。男孩子玩彈玻璃球、拍洋畫、搧三角,女孩子玩耍拐、跳皮筋、跳房子。可是后來我搬了家,那種美好的時光不再有了。如果有可能,真想一輩子住在胡同里。”
劉大媽說,小時候,胡同里還有耍猴、演布偶戲的。“耍猴的挑一擔兒,手拿一面鑼,一進胡同就敲開了。先得到信兒的孩子就會立馬跑回院里喊‘耍猴戲的來了’,我們就趕緊跑出院子看。猴子的滑稽樣兒把我們逗得前仰后合……”
據(jù)《北京胡同志》統(tǒng)計:目前,北京18區(qū)縣共有3413條胡同。幾百年來,胡同給北京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寧靜、和諧的生存空間,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胡同景觀和胡同文化,這一切都成了北京人難以割舍的情懷。那些散布世界各地的北京游子,每每回到家鄉(xiāng)都要去胡同走走,以喚起昔日美好的回憶。
●融入現(xiàn)代元素的新胡同
“如今住在我們小院里的人,一半以上會說英語,還有人程度不同地掌握了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日語……”家住東城區(qū)四合院內(nèi)的石先生說。
石先生的女兒在莫斯科留學,去年5月帶著4個俄羅斯同事來家里玩。第一次走進胡同,看到四合院,4個俄羅斯人興奮極了。其中一個懂中文的俄羅斯小伙子用普通話一板一眼地說:“北京的胡同太美妙了!”
在鼓樓西南側(cè)、毗鄰后海的地方,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明代稱“打魚斜街”,到了清代稱“鼓樓斜街”,后來因為街道走向似煙斗形狀,且街上開了很多煙袋店鋪而改名為“煙袋斜街”。
如今,走在這條斜街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絡(luò)繹不絕。街兩旁的小店不僅有煙袋店,還出現(xiàn)了許多民族特色小店,比如賣藏族服飾、云南手工藝品的小店,還有坐落其中的酒吧、西餐廳、泰國餐廳……
一家西餐廳的經(jīng)理刁先生說,這條街每天都要接待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他們既希望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也為能在這兒吃上一頓西餐感到親切。”
對于這條胡同是不是會“西化”,刁先生認為,西式餐廳和中國特色小店給老北京胡同融入了更多的現(xiàn)代元素,這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
●保持原味與多元發(fā)展
目前,北京的很多胡同都得到了保護,例如東四三條到八條,由于聚集了葉圣陶、張學良等名人的故居,已被列入“國家保護”范圍。但還有許多老胡同的改造和保護工作需要跟上。東四八條居委會主任說:“現(xiàn)在的很多胡同,一個院兒里就住了八九家,實在很擁擠。”
據(jù)統(tǒng)計,上世紀90年代,北京老城區(qū)的人口密度就已接近每平方公里3萬人。現(xiàn)在的院落基礎(chǔ)設(shè)施老化,急需改進。
“我們現(xiàn)在嘆息幾十年前拆掉的老城墻,別再讓我們的后人嘆息今天消失的胡同。”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趙書呼吁。
北京地方文獻中心主任韓樸說:“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過程中,變動不可避免,只是要權(quán)衡利弊。我們期盼的是:胡同文化能夠在保持原味和多元發(fā)展之間把握住一個好的平衡點。”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