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民建設現代化首都奮斗歷程
admin
2002-05-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關村創業大廈
五年,在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上只是短暫的瞬間。然而,從中共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五年(1997-2002),北京發生的巨大變化卻是空前驚人的。
五年來
中關村創業大廈
五年,在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上只是短暫的瞬間。然而,從中共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五年(1997-2002),北京發生的巨大變化卻是空前驚人的。
五年來,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到2001年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北京的綜合經濟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改革開放全方位擴展;城市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回首五年,北京人度過了多少個令人興奮不已的不眠之夜:新中國50年大慶、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迎接新千年、北京申奧成功、舉辦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激情滿懷,精神振奮,展示了跨世紀北京人的精神風貌。
回首五年,每一個北京人都會從所聞所見、衣食住行的變化中切身感受到:這五年,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市委、市政府正是在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帶領全市人民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才取得了五年發展的巨大成就,在首都現代化建設的史冊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市委、市政府率先垂范,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首都各項工作全局,按照“三個代表”要求,認真總結過去,科學地規劃未來,進一步明確了首都工作的方向,描繪了首都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
一
綠草茵茵,西山如黛,在碧波蕩漾的人工湖畔,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不久前,這里還是一片莊稼地,而今,規模宏大的北大生物城的崛起仿佛是在一夜之間。
北大副校長、著名科學家陳章良博士信心十足地說:“這就是中關村速度!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須爭分奪秒。”正是靠這種精神,他創辦的生物工程企業植根于中關村這片沃土。從一家只有40萬元流動資金、一間僅14平方米辦公室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凈資產近十億元的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企業,成就令世界同行嘆服。
全力發展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是這五年北京市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濃重一筆。
今天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去年實現增加值430億元,同比增長32%;技工貿總收入2200億元,同比增長31%;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到9000多家,就業總數達36萬人;全球500強45家入駐。中關村已經實現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市八次黨代會響亮地提出了大力發展“首都經濟”的戰略。北京作為首都,科技事業發達,智力高度密集,文化遺產豐厚,信息資源廣博,各類人才薈萃。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把發展知識經濟,也就是發展高科技作為“首都經濟”的核心,始終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幾年來,賈慶林、劉淇等市領導數百次深入高新技術企業調查研究,了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研究解決辦法,要求大家要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始終瞄準世界高新科技的最新發展,不懈努力,迎頭趕上。
科技創新、體制創新,五年來,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創新孵化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已經形成,全市已創建孵化器超過50家,在孵企業1200家,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北京軟件園基地、北方微電子基地、北京生物醫藥基地、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初具規模,后勁強勁。
五年光陰,彈指一瞬。如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綠色環保產業作為北京的支柱產業,獲得了跳躍式的大發展。中關村軟件園、星網工業園、昌平中軟軟件園、北工大軟件園,僅去年通過認定的全市軟件企業超過800家,占全國的40%。亦莊“藥谷”、京西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創新帶、博奧生物芯片有限責任公司,形成跨地區多個優勢單位的戰略組合;納米技術、生物芯片、人血液代用品科技成果走向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了北京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去年,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221億元,在全市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高達32%。
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企業技術改造,迅速提升傳統產業。五年前,舉世聞名的首鋼曾生產1000萬噸鋼,如今已壓產200萬噸,轉而生產高科技的信息通信產品。首鋼的非鋼產品收入已超過鋼產品。像首鋼一樣,北京一機床廠異地重組,一個以生產精密高科技數控機床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正在順義崛起。五年來,二環路、三環路以內的工業企業多數已遷出市區,搬遷的過程成了企業重組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去年,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中小企業實現利潤在全國名列前茅。
今年4月30日,北京汽車控股公司與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正式簽約,年內,北京產的現代汽車將投入試生產。這標志著北京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是北京工業重組的重頭戲。北京汽車制造廠、內燃機廠等一大批老廠將以新的現代化產品為龍頭,傳統的制造業將得到徹底改造。同時,北京一大批傳統的工業將圍繞零部件、汽車維修服務,產業將得到更新。
開放的北京加快了與世界的接軌,跨國公司紛至沓來,僅去年全市就新批三資企業1147家。物流、連鎖、專營、配送等現代新型商業業態欣欣向榮,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行業蓬勃興起。第三產業已占GDP比重的58%以上,現在的北京人有一半以上從事的是現代服務業。
可以自豪地說,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這五年是首都經濟空前大發展的五年,以知識經濟為主要內容的首都經濟正沿著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歌猛進,首都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二
綠草茵茵的華威橋旁,一座現代化的淺色大樓拔地而起,這就是落成不久的首都圖書館新館,建筑面積3萬7千平方米。新館造型別致典雅,圓弧形的外型如同一本打開的書,藏書400萬冊,比舊館增加一倍。館內現代化的智能設備一應俱全,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
像首都圖書館一樣,這五年,一大批現代化的文化標志性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首都街頭,成為北京文化建設的亮麗景觀。氣勢宏大的中華世紀壇,清秀美觀的長安大戲院,巍峨氣派的民族博物院,古香古色的中山公園音樂堂,北京圖書大廈、新首都劇場、現代文學館、西單文化廣場、中國評劇大劇院、北京廣播中心……還有一大批在建項目,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汽車博物館等即將展露新姿。
北京是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建設應該走在全國的前面。一大批高水準的標志性文化建筑的興建,使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更加突顯。
文化建設是首都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文化建設,能夠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五年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帶領全市人民堅持“建首善、創一流”,加強和改進政治思想工作,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首都意識、首善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進一步增強。北京教育科技事業充滿活力,文化設施建設新景不斷,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傳媒生機勃勃,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精品力作碩果累累。
在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市委提出,要全面繁榮首都文化,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大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而今,五年過去了,首都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大好局面,文學藝術創作力作迭出,文藝舞臺豐富多彩,群眾文化活動紅紅火火。在一年一度的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評選中,北京市連年獲“滿堂紅”。電影《不見不散》、《離開雷鋒的日子》,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年又一年》,京劇《宰相劉羅鍋》等都在群眾中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受到廣泛好評。
按照市委要求,全市文化工作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繁榮創作,通過實施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的精品戰略,推動全市精神文化產品生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今天的北京城的各大劇場內,高雅的文藝形式,芭蕾舞、交響樂,來自國內外的著名藝術家競相表演;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評劇、曲藝、小品等應有盡有。據有關部門統計,北京的演出活動一年超過萬場。每年新年伊始的“北京新年音樂會”,五月份的“相約北京聯歡活動”,十月份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形成了北京的三大文化品牌活動。再加上每年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中節日黃金周演出活動,串起了北京一年內高潮迭起、連續不斷的文化鏈。北京的文化品牌正在全國、全世界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僅北京國際音樂周一個月時間,高水平的國際演出就達30多場,俄羅斯基洛夫歌劇院交響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等世界著名樂團爭相獻藝。北京展現出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在全世界產生著強大的魅力,北京正在加快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
全市群眾文化活動更是廣泛普及,公園、社區、廣場,每天從清晨到傍晚,唱歌的、跳舞的、朗誦的群眾千千萬萬。去年的“北京文化廣場年”系列活動,全市廣場活動多達2500場,放露天電影6000多場,演出各類群眾文藝節目28000多個,吸引群眾達500多萬。
圍繞“建首善,創一流”的目標,市委要求,從具體問題入手弘揚精神文明,幾年來,“千萬市民齊參與,爭做文明北京人”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全市已建成市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3家。城市文明環境明顯改善,社會風氣大為好轉。
三
今年4月18日,金魚池危改首批回遷居民的代表從賈慶林、劉淇等市領導的手中接過新房的鑰匙,個個喜上眉梢。在金魚池居住了60多年的張大媽,打開寬敞明亮的新房大門,禁不住熱淚滾滾:“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這么好的房。”
這五年,北京城區有多少像張大媽這樣的普通百姓,從全市危舊房改造直接受益,有關方面提供的數字顯示:全市危改拆遷30多萬戶,涉及人口上百萬。天橋危改、牛街危改、海運倉危改、交東危改、德外危改……僅去年,全市就拆除危舊房屋52片,250多萬平方米,9萬多戶居民喜遷新居。
九十年代以來,全市的危舊房改造主要采用滾動開發帶動危改的方式,但隨著危改向城市中心區推進,人口密度大,市政條件差,危改成本增加,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帶動危改,在舊城區很難順利推進。
2000年2月,江總書記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講話發表以后,市委一班人及時進行了認真學習,一致認為:我們的黨始終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必須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一定要知難而進,探索危改新思路,創造危改新方式,加快危舊房改造步伐。在試點過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十多次深入危改區現場,直接與群眾對話。在廣安大街改造前期,市委書記賈慶林來到危舊房密集的蒜市口地區訪問居民,看到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危舊房內住著老少三代人,動情地說:“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必須看到還有一大批困難群眾仍然居住在危舊房當中,像這位老住戶在這里住了50多年,人口增加了,住房卻沒有增加。我們要把危舊房改造作為民心工程,加快建設步伐。”
2000年春天,市委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危舊房改造工作,提出:五年內全市基本完成現有303萬平方米危舊房改造任務,既要有總目標,又要有年度計劃,使困難群眾盡快住上新房。而今,兩年過去了,全市危舊房改造大大加快,拆除的危舊房總量相當于前十年總量的四分之三。
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把加快南城發展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戰略,盡快改變歷史上形成的“崇文窮,宣武破”之說,使長期以來最底層勞動群眾聚居地區徹底改變面貌。去年,全長8公里的廣安大街通車,一萬多戶蝸居小平房的居民一步登樓,沿街新建的大都市街氣勢恢弘。隨后,南中軸路開通,長春街、南橫街、南北花市大街、祈年殿路、崇文門東側路相繼和即將開工,一大批水、電、氣、熱和信息網絡工程同步建設,南城面貌的徹底改變指日可待。
為了使全市人民有一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五年來,北京市在大氣治理、水系治理、綠化美化投入了空前的力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喜人成果。
眼下,當游人站在燕京八景之一“銀淀觀山”的銀淀橋上,舉目四望,領略碧水藍天,西山如黛的美景,可曾想到,五年前,由此望去,常常是天色灰蒙蒙,西山不可見兮。據市空氣質量檢測中心記載,1998年,本市空氣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只有100天,到2001年,二級以上的好天氣達到了185天,占全年總天數的一半以上。這是市委、市政府出臺八個階段大氣治理重要措施的結果。
短短的五年,北京創造了無數個第一:有了自解放以來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從頤和園到龍潭湖,全長22公里水清岸綠,游船競發。北京城區人均綠地第一次達到了十平方米,從1999年至2001年,全市新增綠地5500萬平方米,相當于新增19個頤和園。人民群眾生活更加舒適方便,社區建設日益功能齊全,各種健身、娛樂、休閑設施星羅棋布,城鄉新建公園景點多達上百,每天迎接著成千上萬的游客。
五年來,北京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提高。但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領導始終關心著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把扶持困難群眾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大事來抓,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今年春節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八項措施,推進全市扶貧濟困工作:切實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近三年,每年開辟10萬個社區就業崗位;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明年內全市低收入村全部達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元以上;建立郊區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六條保障線聯動制度;完善企業補充醫療保險;五年完成303萬平方米城區危舊房改造任務;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決用工單位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問題;將送溫暖工作和社會救助工作經常化、制度化。
為特困家庭獻愛心,做熱心公益好市民,“扶貧濟困春風行動”溫暖了萬千困難群眾的心。今年三月以來,廣大市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特困家庭辦實事,共有兩萬多人參加了捐助活動,還有很多人主動與困難家庭結成了“一幫一”“多幫一”幫助對子。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遍及全市城鄉黨政機關和廣大共產黨員、公務員參加的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活動蓬勃開展。自去年十月至今年春節,各級黨政機關、黨員干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兩萬多件。“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江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成為了北京市各級領導干部的座右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崇高職責,正是本著這一宗旨,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共產黨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摸民情、知民意、解民憂、暖民心,堅持每年為人民群眾辦60件實事,突出抓好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使人民群眾在改革與發展中得到實惠。
面向新的世紀,首都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在“三個代表”指引下,一千三百萬北京人民正滿懷信心地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乘勢而上,開拓奮進,為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