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如何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admin
2007-05-25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年來,隨著武漢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和農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現代都市農業建設,已成為武漢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這方面,我國臺
近年來,隨著武漢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和農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現代都市農業建設,已成為武漢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這方面,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一、臺灣地區早期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以農業為基礎,依靠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騰飛。但是,隨著島內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臺灣農業在與快速發展的工商業競爭中,逐漸處于不利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步入明顯的停滯、萎縮狀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迅速減少,并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農業生產規模過小,農民收入偏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國際農產品給農業帶來巨大沖擊,等等。為了使農業走出困境,提高農民所得,臺灣加快推進農業的產業升級、轉型,這樣,以觀光、休閑、體驗為主要特征的都市農業在臺灣地區逐步興起。
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開始出現通過開放成熟期的果園,使之成為既可讓游客觀賞美景,又能讓游客采摘、品嘗、購買新鮮水果的觀光農園。隨后,其他類型的農園如茶園、菜園、花園、牧場、漁場相繼向游客開放。80年后期,觀光農園逐步向內容更加豐富的休閑農業發展,經營形式包括自助農園、森林游樂區、鄉村旅游、休閑農場等,能提供采摘、垂釣、露營、烤肉等多種休閑活動。90年代初,市民農園最先在臺北出現,由農戶提供土地供市民親自耕種,將農業的生產、休閑、教育等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為了引導都市農業健康發展,1983年,臺灣地區農政部門制定了"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使觀光農業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農民開辦觀光農業園首先必須向鄉鎮農會提出申請,并由縣政府及省農林廳協同實地考察,適者納入輔導對象,草擬計劃由省農林廳審核后編立年度計劃,再由臺灣"行政院農委會"撥給補助經費。1990年,臺灣"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研討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對休閑農業進行支持。1992年12月,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制定了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成片;必須有較多農民參加,且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必須有美麗景觀可供觀賞;必須有豐富的農業經驗可以讓人體驗等等。1994年,"農委會"又出臺了"發展都市農業先驅計劃",積極輔導各地辦理示范性的生活體驗型市民農園。
其間,臺灣積極推動"三生"農業政策,即把農業的發展引向"生產、生活、生態"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自然化。生產企業化要求每個農業生產單位有一、二個主導產品,按照科技化、設施化、標準化、高效化、企業化的要求組織生產;生活現代化則要求農業生產單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閑設施,為市民度假旅游服務;生態自然化要求農業生產保持良性循環,維持生態平衡。在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動下,臺灣都市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二、目前,臺灣地區都市農業的主要形式有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市民農園、假日花市、觀光漁場、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游樂園、屋頂農業等,各種形式的都市農業的發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異。
觀光農園是由農民開放成熟期果園促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目前臺灣地區共開放觀光園1000多處,開放作物種類有柑橘、百香果、蓮霧、楊桃、桃李、草莓、龍眼、茶葉、花卉等20多種,其中,僅臺北市觀光農園的面積就有300多公頃,共有300個農戶參與觀光農園的經營。
休閑農場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除休閑性農業活動外,休閑農場一般具有多種自然資源,如山溪、遠山、水塘、多樣化的景物景觀、特有動物及昆蟲等,因此可發展的休閑活動項目較其他類型的休閑農業更具多樣性。游客在休閑農場內,不僅可以觀光、采摘、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休閑農場一般由數個農民或多個農民團體聯合興辦,規模比觀光農園要大,面積一般在50公頃以上,經營的項目比較多元化。為使休閑農業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臺灣"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都要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評估后進行規劃與設計,并由鄉村社會、民俗文化、社會心理、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游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方面的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通過評審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方提供配套資金。
市民農園是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與耕作的園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區。從經營主體看,臺北市均由農民將農地直接分塊出租給市民,而中南部地區則大多由農會管理或由承租戶組成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從發展趨勢看,有些市民農園與觀光果園、花圃結合起來,向多元化經營邁進,承租人或體驗、或品茗、或游賞、或教育、或休閑,皆可依個人興趣而自由選擇。
三、研究臺灣的都市農業,對于武漢都市農業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啟示與借鑒作用。
首先,都市農業是一種發展前景看好的朝陽產業。從臺灣的經驗看,都市農業除具有生產功能外,還具有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發展空間相當廣闊,并且休閑農業具有鄉土性特點,是一種無法進口的產業,不會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對于城市本身來說,隨著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發展和都市化社會的出現,市民逐漸被鋼筋水泥建筑所包圍,面臨著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生活緊張、心理壓力大等諸多問題,亟須在都市內部及周圍保留足夠的綠色空間,以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實現都市的可持續發展。顯然,僅靠少量的城市公園式綠地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重視農業的生態綠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減少心理疾患的發生。由此可見,都市農業這種集農產品生產與觀光、休閑、度假、教育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加快發展。
其次,要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農村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都市農業除了提供采摘、觀賞、垂釣、游樂等活動外,部分勞動過程可以讓游客親自參與、親身體驗,農村豐富的自然景觀、鄉土文物、民俗古跡等自然、文化資源,可供游客參觀,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既可豐富游客游樂的內容,提升休閑農業的人文內涵,又可激起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觀光、休閑農業的同時,注意合理開發、利用農村鄉土文化、民俗古跡和自然景觀,提升市民游玩的質量,增長游客的見識,充分體現休閑農業的特色。
第三,發展都市農業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途徑。都市農業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種強調城鄉經濟有機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發達農業形態。都市農業使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與服務領域,既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面貌的改善,提高了農民素質和生活品質,又滿足了都市居民日益豐富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了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進而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武漢農業當前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過渡的新時期,我們應該借鑒臺灣的經驗,加快農業轉型,大力發展觀光、休閑等農業服務業,著力構建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現代新型農業產業體系,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第四,進一步加強兩岸都市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借助臺灣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加快武漢休閑農業的發展。近期的工作重點應放在三個方面:一是選派一批農業系統的干部,到臺灣研修都市農業,對臺灣的都市農業進行較為深入的學習、了解;二是加大對臺灣農業方面的招商引資力度,與臺商合作開發市郊都市農業項目,特別是休閑農場;三是大力推進武湖海峽兩岸農民農業創業園建設,盡力將臺灣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管理理念引過來,加快武漢都市農業的發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