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工廠到現代藝術村 今日北京的一張"臉":798
admin
2007-05-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件特別的雕塑作品傳達了非同尋常的含義。 一場行為藝術化了的零距離秦腔表演走下舞臺。 保持了工廠原生態的“時態空間”清晰可見的標語。 一展廳正展
一件特別的雕塑作品傳達了非同尋常的含義。
一場行為藝術化了的零距離秦腔表演走下舞臺。
保持了工廠原生態的“時態空間”清晰可見的標語。
一展廳正展出的搓衣板系列作品濃縮了對人生的一種認識。
藝術與工廠會扯上什么干系?或許,上個世紀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廢棄的工廠會成為某些藝術家的生活方式,LOFT(倉庫)式生活方式。
北京東北,四環之外,機場高速東南,一片占地約2萬平方米的舊廠房靜臥在一個名叫大山子的地方。一色的老舊磚墻,清冷中自有一種樸素大氣之美。它本身是一種承載著歷史的空間,被藝術家富有創意的工作賦予了它更多的內涵。一批當今最活躍的藝術家漸漸將它打造為今日北京的一張臉,并命名為798藝術區。
《紐約時報》曾介紹過798工廠,將之與幾十年以前曼哈頓的SOHO相提并論。
798工廠,原是上世紀50年代初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項目之一,其建筑設計秉承了包豪斯風格(20世紀20年代德國形成的一個現代建筑重要派別,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筑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征),當時這一工廠系列在亞洲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到上世紀末,798逐漸荒寂。到本世紀初,這個企業基本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70%以上的車間停止運行,職工從2萬人遞減至不足4000人。
就在798即將被人遺忘的時候,其閑置的廠房、低廉的租金,引起了一些藝術家的注意。他們驚喜地發現,這里空曠廠房內十多米高的挑空、四分之一球狀的屋頂,再加上充足的光線與安靜的環境,是進行藝術創作的絕佳地方。也許正因為如此,工廠借藝術得以繼續生存。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是798由前世過渡到今生的見證人。八九年前,當最早一批雕塑家進駐時,這些廢棄或閑置的廠房,每平方米租金只有0.2元。2002年,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們開始成批進駐,798的知名度也因此不斷提高。至2003年4月,藝術區初步成型,組成了畫廊、藝術基金會、出版傳媒、設計廣告、時尚品牌、咖啡店、餐館、灑吧等38家機構和46個藝術家工作室,房價也隨之飛漲。
入住798藝術區的人中,有曾經放蕩不羈、憤世嫉俗的搖滾青年,也有恪守傳統,因循守舊的畫家、雕塑家。兩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廠房中建起自己的創作室,搞的完全是純藝術,作品很難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則是將廠房、倉庫改造成另類的藝術空間、店鋪或餐館,并將自己的作品拿來銷售,且以此為生。
在短短幾年時間里,798從一個破舊的工廠搖身一變,成為當今北京的一個時尚藝術區,不僅本土藝術家視若寶地,大批的國外藝術工作者也慕名而來,紛紛在這里開設畫廊。798迅速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等的聚集區。目前798已經擁有60余家此類場所。
2003年以來,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對北京798進行了報道。一時間,以LOFT(倉庫)式生活方式為主要標志的798在國內外聲名鵲起。兼具LOFT和SOHO兩大概念的798終被認定為中國“后現代主義藝術基地”、“民間藝術村”。
有人認為,順其自然發展下去,798很有可能成為像美國紐約SOHO那樣的藝術核心區,即“藝術CBD”,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濃縮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