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明:用規劃來保護中國城市色彩的文脈
admin
2007-04-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新聞回放: 日前,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向媒體公布了《廣州市城市色彩規劃研究》(草案),提出了建議廣州的主色調為黃灰色的意向,公開向專家和市民征求意見。據媒體報道,各方
新聞回放:
日前,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向媒體公布了《廣州市城市色彩規劃研究》(草案),提出了建議廣州的主色調為黃灰色的意向,公開向專家和市民征求意見。據媒體報道,各方對此議論紛紛,意見大為不同,其中擔憂、反對的聲音尤其大。
宋建明 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兼設計藝術學院院長、色彩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及中國美協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站在國際城市文化的角度看,中國城市的“特征色”曾經非常鮮明:比如水墨江南的粉墻黛瓦,京城一望無際的青灰瓦房烘托著一座巍峨的黃瓦紅墻瀝金彩繪的紫禁城,上海紅磚灰石砌成的石庫門群,青島的赤瓦洋房等 等。這些特色不僅反映了建城的歷史,更呈現了當地特有的城市意蘊。
如今,科技手段的進步、物流系統的快捷,使建材商可以毫不費力地把廣東的建材賣到東北去,開發商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把香港的建筑圖紙“安插”到北京來。如果是小規模動作,我們愿意在多樣化名義下接受這樣的交流。然而事實上,這種遷徙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是鋪天蓋地的,它吞噬著我們的文化遺產和城市記憶。城市色彩的歷史文脈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被無情割斷,“千城一面”變成了這個時代的弊病。
中國城市色彩規劃在這樣浮躁的氛圍中浮出水面。
杭州、武漢、廣州、澳門、龍泉、盤錦、哈爾濱、鎮海,以及不久后的溫州、福州,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正在加入城市“色彩整改”的隊列。城市色彩規劃的命題,逐漸由學院派內部的學術研討,演變為面向中國政府官員和普通大眾的全民話題。
什么是城市色彩規劃
城市色彩規劃包含了城市色彩和城市色彩規劃兩個層面的意思。
關于城市色彩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認知。廣義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觀所呈現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為色彩兩個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動態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節和氣候等因素導致色彩變化,靜態的色彩則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對恒定的色彩。人為色彩也同樣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體構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廣場、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設施;其二是被稱為“生活態”的色彩,諸如交通工具、街頭廣告、櫥窗、行人服飾、霓虹燈及窗臺擺設等。狹義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為主體的部分。
城市色彩規劃,則是指包括舊城整改和新城開發在內的城市色彩布局方面的規劃與設計。現階段的城市色彩規劃主要都是在狹義的城市色彩層面展開的。
城市色彩規劃方案的誕生過程
一套城市色彩規劃方案的產生,大致要經過如下的過程。
首先是調查工作。這包括與城市色彩相關的人的色彩意識與文獻調查、城市現場調查和建筑色彩調查。在關于人的色彩意識調查部分,主要是通過向該城市的規劃專家、居民以及游客進行調查,了解人們對被調查城市色彩的理解、意見和期望;同時要參讀文獻,諸如查閱有關該城市建筑與環境的歷史資料、地方志,與主管部門溝通了解城市的發展脈絡。而城市色彩景觀的現場調查是為了充分了解城市所面臨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情況,分析城市營造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而認識城市景觀的特質與城市色彩主旋律的關系。城市建筑色彩調查則既包括對當下建筑的調查,更包含對城市歷史建筑的研究。
第二是分析工作。這是從色彩學的角度對調查回來的素材進行分析,梳理這個城市色彩的系統。分清該城市色彩元素的本土類、外來類;合理的和失妥的。通過這一過程把城市色彩的問題浮現出來,將不合理、有礙于城市色彩協調的元素剔除出去,并把剩下的能夠代表該城市色彩的特色要素進行分類,建構可用于城市色彩總體規劃的譜系(色譜與圖譜系統)。
第三是規劃工作。根據城市分區布局,對主城區中的老城區、舊城區、新城區作色彩總體布局,確立城市色彩主旋律的發展形態,對各城區的主色調進行定義,對建筑類型及其配色進行分類,對調研中的問題提出對策,從而確立該城市色彩營造的規劃與設計的導則思想及其方法。
對老建筑色彩的整改,并不像為一些“運動”而不斷改換建筑外觀那樣任意而為,而是根據城市色彩規劃,對那些由于建筑時間久了外觀色彩需要刷新的建筑以及面臨重新規劃建造的景觀進行合理的色彩布局,這其中關注的不僅是重建,更是對原有建筑物和景觀的保護。
而對于新建筑和新景觀,則要盡可能按照規劃進行色彩的安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與城市其他色彩布局的協調和統一。建筑師可以在建筑和景觀當中實現自己的創意和理想,但作為城市一個部分的建筑而言,標新立異并不都是好事。
第四部分是營造與管理工作。
面對公眾的困惑不解
目前,中國城市色彩規劃還只是初露端倪。真正動手做的中國城市還是太少,也就剛剛超過10個。而且,在一個城市色彩規劃方案出臺后,總有人表達困惑與不解。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國色彩學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基礎較弱。大多數人認為,色彩是搞美術的人的事,公眾大多漠不關心,因此,色彩知識盲點較多。二是我國專業人士接受色彩教育的水平也比較低,即使是建筑設計專業、城市設計專業乃至規劃專業的色彩教育水平也相當初級,導致這些城市營造專業的人才的色彩學學分嚴重缺失,色彩美學修養也非常貧乏。因此,普通公眾面對像城市色彩規劃這樣專門化的課題的困惑,自然就不奇怪了。
公眾的聲音在城市色彩規劃中應該有暢通的渠道得以表達。對于公眾的意見,我們常規的做法是:制作概念展板,由規劃局組織展覽,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問題,與市民直接對話。比如在杭州色彩規劃研究課題結題公布時,杭州市規劃局專門請我與他們邀請來的20多位持疑問意見的各界市民代表面對面交流,我詳細向他們介紹了杭州城市色彩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回答他們的問題,解釋他們的疑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覺醒
我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在中國推廣城市色彩規劃理論“首先要靠領導,要靠自上而下的力量”。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規劃局的領導對于色彩是什么并沒有明確概念,這種知識結構上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決策失誤。在2006年以前,說服他們進行城市色彩規劃還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覺醒,越來越多的規劃管理者與普通民眾認識到了色彩規劃的意義,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加入到“色彩整改”的隊列中來。
不過,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對于色彩規劃的熱情高漲,也令我產生另外一個擔心:即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會有一個以色彩規劃名義而展開的新的城市色彩視覺污染——色彩正是一柄“雙刃劍”。
色彩學本身是具有難度的學科,它需要人們靜心和耐得住寂寞。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選擇多誘惑大,因此,愿意從事色彩研究的人很少。
另外,我們現在的城市色彩規劃的方法論源于西方。西方有主色調的概念,而中國雖然沒有這個概念,但傳統營造無形中構成了城市主色調的和諧現象。不過,最近20年中國城市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巨大的城市體量破壞了原有的主色調,建筑類型越來越多,色彩自然也就越來越雜亂。城市“主色調”概念已經無法定義我國中等以上的城市。像北京這樣體量的城市,如何用一個“主色調”進行歸納?依我看至少有10個主色調。因此,如何將西方的方法和中國的現實相結合,必須在理論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從而總結出一套符合中國現實的規劃方法,這是我們必須著手解決的問題。
我相信,城市色彩規劃最大的受益者是公眾。有一天,你居住的城市變得和諧美麗了,你會從心底感到舒適和自信。
(本報記者 劉丹/采訪整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