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別丟掉“個性”
admin
2007-04-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或許是逛的城市多了,每到一地總覺得沒什么印象,城市與城市所不同的只是樓群建筑高低有別、城市規模大小有異。有時連著穿行幾個城市,雖然空間置換了,但映入眼簾的仍就是“不
或許是逛的城市多了,每到一地總覺得沒什么印象,城市與城市所不同的只是樓群建筑高低有別、城市規模大小有異。有時連著穿行幾個城市,雖然空間置換了,但映入眼簾的仍就是“不變的尊容”。旅途的勞頓、視線的定格,不免產生乏味之感。顯然,這種乏味來自于諸多城市“臉譜”的相似,個性的缺乏。
當前城市趨同,普遍存在“四有四無”現象:即有綠化沒有山水,有建筑沒有棲居,有規劃沒有特色,有指標沒有記憶。沒有記憶的城市是蒼白的、缺乏個性的。
城市趨同,根本上講是“為誰而建”的問題沒有解決好。縱觀各地城市化建設景象,建筑業無疑成了助推城市發展的“急先鋒”。不客氣地講,許多建筑是專為富人而建,為開會、旅游而建,為不停地拆遷搬家而建。如此“一個款式”地大建特建,城市的文化消失了,歷史中斷了,特色全沒了,而“臉譜”卻一樣了,以至于人們還未接觸某個城市卻感覺“似曾相識”,或雖接觸多次卻印象不深,難得憶起。
毋庸置疑,城市是為人而建的,人決定了城市建成什么樣。房子是生活的一種延伸,是每個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表達,從更多意義上說建筑應該是人與自然環境的一種“天人合一”,但“千城一面”的“城市化病”,使得建筑并沒有延伸一個地方特有的生活,讓人們身在其中,看不到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好像“生活在別處”。
城市建設不僅體現在規模大小上,還應體現在個性打造上,有明顯區別于其它城市的“臉譜”。其“臉譜”應體現各地獨特的山水意境、人文積淀及至由此形成的建筑形態、生活方式。“臉譜”決定著人們的記憶,也體現著一個城市的魅力。北京所以是北京,上海所以是上海,西安所以是西安,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北京“大”、上?!案摺?、西安“古”。北京“大”、上海“高”不必說,大凡去過西安的都有這樣的印象,市區內到處都是城市歷史遺跡和仿古建筑,大街上經常有老外與你擦肩而過。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讓中外游客流連忘返。西安這個古都在城市建設方面的確大氣,在中國都喧囂起來的時候,西安依舊安靜地坐鎮中原,堅守著古典的大氣。這種古典的大氣在城市化加速發展中愈來愈顯得氣勢恢宏,富有魅力。然而,更多有著厚重歷史的古城則遠不及西安。據了解,過去昆明有許多騎樓,是根據昆明的氣候考慮的,夏天多雨時節,就是沒有帶傘,也可以在騎樓下漫步。雨天可以躲雨,晴天可以遮陽,這才是昆明原本的生活。過去的老昆明就像今天大家趨之若鶩的麗江、大理古城一樣,比它們可是古典多了、氣派多了,是專為人的棲居而建造的。而現在的昆明市區變大了,人口變多了,除了氣候宜人還能略加證明其是“春城”外,其它的已經沒有了一點想象力,于是懷舊的人們常常發出“這個城市越來越不好玩”的感慨。
治療“城市化病”,讓“千城一面”的城市換個“臉譜”形成自我,當前尤其要警惕趨高趨大、消費無度的現象。住在豪宅并不等于有了“棲居”,幸福生活更不等同于奢華。一個城市、一座建筑,要體現居民與山水世界相攜、相生的脈絡,要將人對居住消費的熱情轉移到追求人文內涵上來,如此才能繼承、凸顯城市的“根源性”,讓人始終留著些記憶。白四座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