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原標題:北京都市農業——五個圈
北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區”,與此相對應的是農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農業在北京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而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則分別達到了28.7%和70%。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市農業局委托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完成的《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北京農業的功能進行了科學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為主,兼顧經濟功能的都市型農業引導第一產業發展”,為北京建設“宜居城市”服務的全新農業產業布局和發展的新思路。
保障城鄉統籌發展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185個鄉鎮,3953個行政村,142.2萬農戶,381.8萬農村人口。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農村產業布局,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和構建首都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在《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市長匯報會上說,北京的農業已不僅僅是為300多萬農村人口服務的農業,也不是為60萬農業從業人口服務的農業,而是為整個1500多萬市民服務的農業。農業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產多少產品,而在于它的公益性。
課題主持人、中國農業大學土地利用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鳳榮教授說,課題的研究目標是,科學定位北京農業的功能,確定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提出“十一五”期間北京農業產業在數量、結構、時間和空間上的布局方案及相關實施保障措施;推進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向縱深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為北京建設“宜居城市”服務。
建成五個農業發展圈
《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關于農業產業布局的研究成果已體現在《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中,并首次提出將北京周邊河北省及天津市的部分地區也納入到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
張鳳榮教授說,北京農業產業布局要與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區縣的功能定位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特別是要與郊區的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相匹配。他說,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應以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五環路甚至是六環路以內的農田應該以發展景觀農業為主,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從這里退出,鼓勵農民種植冬小麥和飼草。冬小麥可以固土,還可以使冬季道路兩側的景觀更美。農民大面積種植飼草,可以放養奶牛,其環保和景觀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根據《規劃》,北京市農業產業的布局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圈。
城市發展圈:由城區和部分城近郊區組成。重點發展以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樓宇居室美化及農產品展示交易等為主要內容的景觀農業和會展農業。
近郊農業發展圈:由六環路以內城鄉結合地區組成。重點發展園區農業、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和精品農業。
平原農業發展圈:由遠郊平原地區及淺山區組成。重點發展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標準化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農業。
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區組成。加強生態工程建設,重點發展以惟一性特色農產品培育、山區民俗旅游、生態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
北京周邊津、冀部分地區納入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本著優勢互補和區域合作的原則,加強合作,重點抓好安全生產基地建設以及生態保護屏障建設。
突出生態保障功能
張鳳榮教授說,近年來,北京水資源開發過度,年均超采1億立方米,寅吃卯糧,水資源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北京市對水資源嚴格保護。土地沙化,顆粒飄浮物是城市空氣主要污染物。
他說,我們建議市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對那些為防止揚塵或節約水資源做出貢獻的糧經作物種植者進行生態補償、資源補償和收益差額補貼。
《規劃》也提出,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具備生態保障能力,發揮農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功能。調整種植業結構,農田逐步實行園藝化管理,減少裸露農田和揚塵。加快規模畜禽場糞污治理,提高養殖業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實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發展種養一體、農牧結合的生態型生產方式。鼓勵加工生產和科學使用有機肥,逐步替代化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鼓勵動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促進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