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速度冠全球第一 每年制造兩個波士頓
admin
2007-01-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世界各國城鎮化的進程各不相同,從20%到40%的城鎮化率,英國經歷了120年,法國是100年,德國是80年,美國是40年,前蘇聯是3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國僅僅用了22年。中國城鎮化進程,以每年
世界各國城鎮化的進程各不相同,從20%到40%的城鎮化率,英國經歷了120年,法國是100年,德國是80年,美國是40年,前蘇聯是3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國僅僅用了22年。中國城鎮化進程,以每年制造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
三年內半數國民成市民
香港《文匯報》報道,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年到2004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億增加到5.4億。按國際慣例,城鎮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屬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顯然中國已步入了城市化的“高速路”。而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去年年底透露,到2010年,中國將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中,中國將正式邁入城鎮化國家,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60%左右,快速增長過程還將持續30年左右。
不少學者認為,對于人口眾多、區域差異大、生產率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大國來說,正確認識自身環境特征和經濟的脆弱性,是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與策略。
北京大學周一星教授表示,中國今后城鎮化水平一年提高0.6-0.8個百分點是比較合適的,如果城鎮化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甚至高于此數,那么人均GDP需要增長11%才能夠支撐。目前中國的人均GDP超過10%是不可能的,所以,城鎮化水平過高是有風險的,也是虛假的。
每年850萬農民進城
20余年來,中國城鎮化在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據統計,內地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2004年的661個,建制鎮數量則從2173個增加到了19883個,城鎮化水平達到41.8%,在帶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鎮化促進了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僅“十五”后兩年,就轉移農村勞動力2188萬人,其中絕大部分都在城市和小城鎮就業。
在農民收入方面,1997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14元人民幣,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24.6%;2004年,人均工資性收入998元人民幣,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4%。據農業部預測,未來10年,中國農民還將以每年850萬的速度向城鎮轉移,預計今后20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將達3億。
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現代化的核心問題之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63%的中國要解決“三農”問題,其根本出路在于通過城鎮化減少農民的數量,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建設部:速度不是問題
對于學界關于中國城鎮化“大躍進”的激烈批評,建設部副部長邱保興去年年底在一個公開場合響應城鎮化進程之爭,表示應積極應對城鎮化所帶來的城鄉差距拉大、失業農民保障等后遺癥。但他否認中國的城鎮化速度過快,認為“速度不是目前最主要問題”。
仇保興去年出席于上海復旦大學舉行的“2006國際城市化論壇”時對媒體稱,判斷城市化是否健康順利發展的三個要素是:能否尊重自然環境、保護能源資源;能否既尊重當地歷史和文化,又能創造新的文化氛圍;能否尊重當地低收入階層。他表示,速度不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關鍵是要面對和解決因為增長所帶來的具體問題:首先是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失業農民保障等社會問題以及交通壓力。其次,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日益嚴重。
另外,中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違反國情、盲目攀比等不正常現象也受到官方關注。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在去年年底舉行的2006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嚴厲批評一些地方城市規劃編制與執行中的問題,包括:通過修編規劃盲目擴大城市規模;編制的城市規劃違背國情、盲目攀比,超越資源環境、經濟承受能力和群眾的實際需要;一些規劃設計單位存在著注重自身經濟利益,歷史責任考慮不夠,同時也存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內容和方法上的不適應等。
汪光燾指出,“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決不能任其發展。否則會貽害子孫,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