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綠化整體覆蓋率超過37%,業已冠名“國家園林城市”的上海,今后的城市綠化不再滿足于“增量”,而是定位于“回歸" /> 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綠化整體覆蓋率超過37%,業已冠名“國家園林城市”的上海,今后的城市綠化不再滿足于“增量”,而是定位于“回歸">
城市美麗的生態景觀需要每個市民的呵護
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綠化整體覆蓋率超過37%,業已冠名“國家園林城市”的上海,今后的城市綠化不再滿足于“增量”,而是定位于“回歸自然”。據上海市園林綠化行業協會介紹,上海已定下“2010年前建成生態型城市體系框架”的目標,世博會期間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將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美好城市。
人工林的慘痛教訓
僅僅是“綠起來”不一定能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二戰后的德國因為天然林被毀殆盡,所以營造了大量的人工林。然而這些種類單一的人工林不久就因為病蟲害而大片衰敗死亡。慘痛的教訓讓德國人意識到,那些已經失去了的天然林結構合理,它們所發揮的生態服務功能、展示的自然風光,絕不是人工林所能實現的。因此,德國學者首先創立了“近自然林”的學說,在此基礎上“自然生態”成為了歐盟各國營造林業和綠化城市的發展方向。比如英國,在倫敦市區專門留下一塊地任其自然發展,使生態系統修復,成為鬧市中真正的“自然”,而美國、日本的大城市市區也大多建立了野生花卉的花壇。
上海在實現了“綠化增量”后也意識到了生態群落的重要性。據了解,本市城市綠化趨勢已從小橋流水式的江南園林向以生態群落為主、多年生宿根和地被形成景觀的方向發展。正如市園林綠化行業協會秘書長許衛星所說,“大樹進城已不再提倡,小苗育大樹將是綠化苗木的發展趨勢。”
世博會的綠化也將突顯保護自然的特點。世博園區植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盡管世博園區現狀綠地比例不高,植物總量有限,但在許多地塊已形成了較具規模或特色的植物資源,上海將根據主要植物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形態特征,分別采用整體保護、個別保護和遷移保護等不同方式保護利用世博園區植物資源。
尋找上海的“自然元素”
要在上海這座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實現“回歸自然”,究竟有沒有可能?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尋找上海的“自然元素”。
自然界中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自然要素是濕地,按照近代生態學的觀點——海洋到大陸的緩沖帶就是濕地類型中的一種,而上海恰恰屬于這種濕地。如果按沿海–5M以上的海域屬上海范圍計算,那么上海濕地占總面積65.67%,自然濕地又占其中的25.35%,高于全國平均率2.6%近10倍。
提起濕地,上海人一定不會忘記江灣機場。數十年的廢棄為自然界的生態修復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現在那里已經成為生物量、生物多樣性很高的自然濕地,這與倫敦市區的“自然公園”非常相似,被專家們譽為不可多得的城市“綠寶石”。專家認為,要讓上海“回歸自然”,就應該“舉一反三”在全市調查有否類似的自然“生態修復”區域,并對這些“珍稀綠地”予以特殊保護。
天然植被是上海的另一大自然元素。目前,上海的天然植被僅大小金山及佘山的一部分被保留,但是這些地區的植物種類卻具有上海的地區代表性。此外,上海還有百年以上的古樹大約1451株。這些珍貴的自然元素迫切需要嚴格保護。
鄉土樹的煩惱
在構建生態群落的過程中,對外來植物的引進始終處于矛盾之中。市園林綠化行業協會介紹,合理引進和應用多樣化的植物,有利于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但過分追求“洋、新、奇、特、快”,卻可能讓“客家樹”成為生態的破壞者,最近頻頻見諸媒體的“一枝黃花”就是典型的“生態殺手”。
上海街頭一度花木單調、生物稀少,被譏為“只有三棵樹兩只鳥:梧桐、香樟和銀杏,一只鴿子加一只麻雀”。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上海于2000~2002年實施了“綠化植物多樣性行動計劃”,通過國內外各種途徑,引進推廣了大量綠化植物。據初步統計,共推廣84科192屬353種植物,豐富了上海綠地植物景觀,提高了綠地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
“客家樹”的引進帶來了景觀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也為城市生態帶來了高風險。上海的鄉土植物就為“客家樹”反客為主的做法煩惱不已。佘山地區就是一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佘山地區有高等植物655種,80年代有535種,到了2000年只剩下了254種。
市園林綠化行業協會認為,由于新植物具有較好的市場價值,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涉足該領域,但由于缺乏相關法規、條例和執法來限制和管理植物引種行為,植物引種幾乎完全取決于利潤、市場需求、植物繁殖難易等,違背自然規律的引種現象時有發生,如在片面追求熱帶風光的情況下,江南地區大規模引進南方植物,如棕櫚科、桉樹屬、榕屬植物等。有關專家提出,我們不應該否定引種外來園林植物,但引種必須科學論證,進行風險評估,從而讓外來樹種和鄉土樹種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