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時事  /  正文

茶園生態城:重慶城市化實踐新課題

admin 2006-10-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作為重慶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茶園新區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口號,而如何借鑒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具體怎樣建、如何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9月22日,
  作為重慶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茶園新區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口號,而如何借鑒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具體怎樣建、如何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9月22日,“2006(中國重慶)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論壇”隆重舉行。在這場由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重慶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生態學學會聯合主辦的高峰學術論壇上,來自全球的30多位生態城市建設的權威專家,針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生態城市建設問題進行了經驗交流和信息共享,為重慶乃至全球宜居型生態城市的規劃、管理和建設提供了科學方法。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9月24日,在專家與茶園建設者共同進行的“茶園新城區生態建設咨詢會”上,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司庫、英聯邦人類生態學會理事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Ian Douglas對生態城市定義做出如此表述。 

  經過5年的建設,茶園新區已從一片荒涼的農地,發展成南岸區及重慶市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通江大道的竣工以及南山隧道的開工,進一步拉近了茶園與重慶主城區及周邊城市的“距離”;而隨著重慶南岸區行政中心搬遷工程的啟動、第一個大型房地產項目——占地3000畝的同景國際城開工以及各大學校、醫院、公園的建設,茶園新區已順利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然而,茶園建設者們并沒有固步自封,對城市未來20年、甚至更長遠的和諧發展進行了深刻思考,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將茶園新區的建設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茶園,這座崛起于重慶主城東部片區的新城,不僅是重慶城市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更是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的一次積極探索與實踐。 

  從“跨兩江”到“跨兩山” 

  新城建設是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完善城市區域結構、分擔中心城市居住及產業功能的舉措。無論從地理條件還是城市化實踐來看,建設城市副中心的“新城戰略”都是重慶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我國六大工業基地之一,重慶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然而,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重慶最初以兩江交匯的渝中半島為中心形成城市,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里8萬人。直到1998年,“跨過兩江向江北區、北部新區和南岸區發展”思路的提出,確立了“一主四副”的城市多中心體系,該市的城市發展才真正走出了渝中半島。 

  “98版總規的工作重點集中在兩山之間的主城核心區范圍,卻沒有明確提出利用外圍組團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結果導致城市進一步向心集聚發展,引發城市空間不足、住房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使城市資源利用和保護矛盾更加突出”。茶園新區管理委員會建設管理部部長劉超向記者介紹,2000年后重慶建設用地需求增長較快,使得在更大范圍內考慮城市的發展問題成為必然。 

  于是,新一輪《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提出“跨山發展”的思路,即通過跨越銅鑼山和中梁山分別向東、向西,新增茶園和西永兩個城市副中心,確立“一主六副”的城市中心體系。“原來的‘城外有山’變成了‘城中有山’,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的‘山’城”,劉超說道。 

  作為重慶新世紀重點發展的城市副中心,茶園新城區的規劃面積為120平方公里,向西穿過銅鑼山,距離中央商務區即重慶城市中心約9.5公里,距離已形成的南坪城市副中心約8.7公里,區位優勢明顯。然而,有專家指出,由于間隔銅鑼山,該區與老城區的聯系程度還比較低,可進入性不夠好。而這,也是重慶城市向“山”外擴張的天然“屏障”。 

  “跨山發展新城,交通成為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特別對于茶園來說,還同時擔負了對外、對內雙重的交通功能”。雖然當時已有真武山隧道讓茶園與老城區之間保持聯系,但茶園建設者們清楚地意識到,對于一個將要發展到50~70萬人口的新城區來說,這還遠遠不夠。于是,近5年來,建設者修建了世紀大道、通江大道等多條通往主城甚至重慶周邊城市的道路,并新開工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進行了東水門大橋和軌道交通的建設,力圖通過強有力的交通使茶園成為能夠輻射重慶城市東部的中心區,甚至是“周邊城市連接重慶的重要門戶”。 

  “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茶園與解放碑的路程將縮短為9公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離重慶城市中心最近的副中心。而目前所要克服的距離,實際上是人們對該地區的心理距離,這是一個認識上的熟悉過程”。同景國際城的開發商——同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長春博士對此認識深刻。他認為,從居住角度來看,有“水泥森林”之稱的重慶主城區的居住質量并不高,而茶園的建設用地達到74平方公里,未來的建設密度肯定要比主城區低很多,居住環境質量必將有更大的提高。“距離更近,環境更好,而城市的擴張又是必然,這就是同景率先進入茶園的首要依據。” 

  “以空間換質量,是城市人口居住發展的必然趨勢”,陳長春如此對記者說道。而這,也是對城市化發展動因最簡單、最直接的表述。 

  生態化概念突圍 

  城市化不是高樓的簡單堆砌,也不是以極高的環境成本來取得城市的發展成就,更不是農民向城市的簡單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建立一種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人類居住區形式。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茶園新區被賦予“生態城市”的定位。 

  自2000年起,經過5年的建設,茶園新區基本完成了產業的集聚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初具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面對重慶城市副中心的發展目標,面對我國許多地方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茶園建設者們以更長遠的眼光提出了疑問:“城市化的真正目標是什么?人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城市?” 

  “必須明白,城市中居住的主體是人,城市化也就是一種人類居住形式的升級,所以它必須營造一個生態的宜居環境來提升生活品質,這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內涵與趨勢,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茶園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勇表示。于是,茶園建設者確定了“生態化”的城市發展思路。負責茶園城市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規劃方案中便突出了“生態城市”的特點,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區內規劃設計了兩座山體公園、兩座水上公園,營造了一個“大山為屏,小山為園,兩山兩水一中心”的大環境。 

  事實上,無論是對于城市化實踐來說,還是基于茶園本身的硬件條件,“生態化”都是茶園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該區西側為銅鑼山余脈、東傍明月山、南倚樵坪山、北臨長江,區內為淺丘地貌,共有10余個湖泊和水庫,大小7條河流,其中長約38公里的苦溪河流經區內并注入長江。面對約10萬余畝的天然森林覆蓋,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專家們驚呼:“這簡直是一座天然的‘生態城市’”。 

  “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確立‘大綠化’觀念”。劉超認為,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必須對茶園進行合理的綠地系統布置,對綠點、綠線、綠面進行全面控制,特別是“‘四山一河’神圣不可侵犯”。同時,通過提高工業企業的入駐門檻,茶園加大了環保審查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現代物流、國際會展、都市旅游等新興產業,因為,“經濟的生態化,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城市生態化不僅單指自然環境的生態化,還包括整個城市結構、網絡的生態化”,馬勇說道。在整個生活環境的建設上,茶園建設者要求建筑必須將居住、生活、休閑、交通、管理、公共服務、文化等各方面要求結合考慮,盡量達到資源經濟和費用較低、全壽命設計、宜人性設計、生態建筑與環境科學相融合,并采用包括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等綠色建筑的高新技術。 

  此外,茶園還規劃了健全的綠色交通網絡,分別設計了步行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在茶園建設者們看來,交通網絡是展示、認知城市的重要手段,能將各功能單元和開放空間聯成一個整體的空間系統。“從社區和鄰里環境兩個層面出發,建設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以及生態化的、序列化的交往空間,有益于培養居民的地方認同感和責任感、營造社區氛圍、增強居民的凝聚力,這對社會生態的穩定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劉超說。 

  打造內部循環的人居環境 

  新城需要具備相對獨立的性質,對于在面積上已接近大型城市范疇的茶園新區來說尤為如此。這就要求茶園有一個良好的內部生活循環體系,在產業發展與房地產開發上,無論是空間結構還是建設步驟,都要保持相對的平衡。 

  “茶園城市副中心應是重慶東部新城的中心,是區域性的商業、商務、金融、信息、文化、行政中心和交通樞紐”。在馬勇看來,茶園一方面肩負重慶東部新城的綜合服務功能,另一方面還有輻射帶動東部新城發展的責任,所以其建設必須是更加綜合、高品質、高標準的。“功能的提升與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未來的茶園新區要更加全面地完善城市功能”。 

  茶園新區近年來工業水平的持續提高,同時也對房地產業提出了協調發展的要求。劉超指出,2005年茶園的工業化水平已相對成熟,園區規劃也基本完成,而城市副中心地位的確立,更為茶園加快城市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可以說完全具備了房地產開發的條件”。 

  “由于茶園新區在此前沒有進行過正式的開發,就好像一張白紙,所以能夠更好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以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結構”。對于茶園建設的原則,劉超向記者介紹道,首先是通過大型商業、產業服務、商務辦公、旅游服務,盡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是通過“零換乘”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大型綜合的商業服務設施,行政辦公、文化娛樂、旅游服務、酒店等服務設施的集中設置,提高中心吸引力;再次,通過TOD模式的動態應對,構建起一套科學的交通設施體系;最后才是居住與工作平衡的綜合發展,讓產業發展與城市拓展有機結合,建立工作與生活相對平衡的綜合發展模式。 

  2005年10月21日,在重慶多維生態城項目推薦說明會上,茶園新區推出了總面積達6700畝的房地產開發土地。同景集團營銷總監張勁在會上表示,同景之所以敢于率先入駐,是基于茶園具有政府強力支持、強大產業推動、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高起點的規劃以及先進的發展思路五大因素,“相信茶園能夠成為今后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要區域”。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入駐茶園新區的房地產開發商已有近十家,簽約開發總面積超過1萬余畝。 

  在茶園新區的建設者看來,茶園已猶如自家的半畝花園、一畦菜地,多年來他們只是在專心做兩件“事”:建設現實的茶園與設計未來的茶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謹慎,把茶園的規劃建設當成歷史性任務看待,放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審視,在重大項目的決策上要放到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發展去思考得失,這樣才能將茶園真正建設成一個多維的生態城市”。中國樓市記者 盧丹 重慶報道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片**aa毛片视频| 少妇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女主调教贱女m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 九九久久久久午夜精选|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久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东北美女野外bbwbbw免费|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a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深爱婷婷激情网|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欧美视频| 理论秋霞在线看免费|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和拘做受口述|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免费看片在线观看| 人人鲁免费播放视频人人香蕉|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焦|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没带罩子让他c一节课|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在线www|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一区| 亚洲性生活网站|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中文字日本乱码| www视频免费|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用劲好爽快点要喷了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