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admin
2006-09-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5年,北京兒童醫院接到通知,根據有關規定,院內已不再使用的“煙囪”必須拆除。這個“煙囪”的生死引起廣泛關切,經過多方呼吁,已經被“斬首”的“煙囪”終于從拆除的過程中
2005年,北京兒童醫院接到通知,根據有關規定,院內已不再使用的“煙囪”必須拆除。這個“煙囪”的生死引起廣泛關切,經過多方呼吁,已經被“斬首”的“煙囪”終于從拆除的過程中被解救。這不是一根普通的煙囪,它包裹在水塔里的獨特造型,使得不少建筑學者專程前來觀摩。
就在此前后,北京兒童醫院以及這個“水塔煙囪”的設計者華攬洪先生在北京的祖宅被拆,已經90多歲的老人不得不委托女兒將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告上法庭,面對開發商申請證件時填寫的文字,他的女兒發出感慨:“他們簡直可以把貓變成狗。”
作為一名著名建筑師,代表作險些“截肢”、祖宅則被“活埋”,這無異于一名將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士兵被屠殺、家園被焚燒。華攬洪的父親華南圭曾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總工程師,華攬洪本人也曾擔任過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第二總建筑師,這個組織便是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前身。當年這對父子,肯定沒有想到幾十年后會與自己的單位在法庭上重逢,中國城市規劃的種種癥候從這個戲劇性的遭遇中可見一斑。
這一切都是后話,我們不妨從頭看起,從華攬洪先生的《重建中國———城市規劃三十年(1949-1979)》看起。作者1951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任職4年、在北京建筑設計院任職22年,任職時間與書中年限基本吻合。由于作者在兩個單位均擔任重要職務,他不僅是親歷歷史的目擊者,還是參與歷史的當事人。這本最初用法文完成的書寫于1981年,盡管時隔25年才引入國內,但絲毫沒有過期作廢的感覺。
“城市規劃三十年”是一個龐大的題目,而且這本書本來是寫給法國讀者的,他們不可能對背景有太多了解,需要用一些筆墨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有200多頁的《重建中國》基本上做到了整體和細節并重、專業和公共兼顧。整部書的框架非常清晰,除了第一章在中國讀者看來有些大而無當、老生常談,其余10章縱橫交織:第2到第6章以縱向的方式講述從建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演變,第7到第11章則以橫向的方式講述住宅、城市路網、植樹造林和環保等幾個重要板塊。這種框架使得整部書不至于遺漏重大話題,作者在行文過程中也將一些個人經歷編織進分析理路里。比如他提到“三年困難時期”自己和同事雖然都是總建筑師,卻要背著桶和鏟子在路上撿馬糞。這并不是為了“訴苦”或者“思甜”,他接著指出:“這只能管一時,從長遠來看,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還是造成了天然肥料來源的減少。”
華攬洪和梁思成分別是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第二和第一總建筑師,兩者在觀點上有一些分歧,當年在拆除城墻上的觀點不盡相同。而華攬洪和另外一名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陳占祥(他曾與梁思成共同推出“梁陳方案”)分別設計的北京城市規劃甲、乙方案,同樣存在一些爭論。近幾年,隨著《梁思成全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梁陳方案與北京》(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建筑師不是描圖機器: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城市規劃師陳占祥》(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的出版,梁思成和陳占祥的聲音已經逐漸為人所知,可是華攬洪依然只是被人講述。王軍曾在《城記》(三聯書店,2003年)里詳細描述了他們之間的一些曲折,在當時這些學術觀點之爭根本不可能在學術的框架里得到充分爭論,城墻問題甚至成為“階級感情的問題”,最后梁思成、華攬洪、陳占祥三人都無法參與總體規劃的編制。從后來北京的遭遇來看,雖然“梁陳方案”、甲、乙方案存在差異,但是不管其中哪一種方案獲得認可,都要勝過后來實施的方案。不過,這些話題已經超出了《重建中國》的范圍,需要另外一本書來完成了。《重建中國———城市規劃三十年(1949-1979)》華攬洪/著三聯書店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