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地球正在變成“月亮”
admin
2006-07-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如果再在地表堆筑水泥瀝青、鋪砌花崗巖石,人們將要遭受酷熱的煎熬 道路面積不能再漲 倘若從天上往地下看,上海城區的各種拓寬道路、立交道路等等水泥瀝青面積,幾
如果再在地表堆筑水泥瀝青、鋪砌花崗巖石,人們將要遭受酷熱的煎熬
道路面積不能再漲
倘若從天上往地下看,上海城區的各種拓寬道路、立交道路等等水泥瀝青面積,幾乎已上升到了全部土地面積的30%了。盡管我們可以說,我國的人口已從8億上升到了13億,上海的人口已從1300萬上升到了2000萬,但這個數值也不足一倍。當然,可不要認為我們的“GDP”在翻倍,我們的石塊面積也要翻倍哦!
就上海的測繪情況來看,在1980年代,即使是城市區域,上海道路面積也僅是全部土地狀態的2%———3%,并且大多是被樹陰所覆蓋。因此,當時的夏日溫度,“攝氏34度”已算是特別高溫了,但是這種溫度并不是象當今這樣“總是過早來臨”。人們都知道,與歷史上的氣候溫度相比,當今的夏天總是早早的到來,而又遲遲地離去;而冬天也是早早到來,并是遲遲離去。
當然,我們人為的“空調”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當今的大地氣溫一旦上升到27度,空調族的散熱器就開始“大發熱威”,并因為是“眾器散熱”,所以火就越旺。這種溫度的捷速變化,是因為地球表面的材質,越來越象月亮了。
盡管我們可以推委說這是“全球氣候轉暖”,但是,小氣候依然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到上海衡山路的樹陰下走一走,就會覺得“大地還是有清涼的時候的”。但是,這種“小環境”當今已是“越來越稀少”了。而成片開發的“排狀”居住區環境以及頻繁建設的數十米紅線的水泥瀝青路面,蠶食了上海過去的市郊綠野。以往的上海縣城,如今都是高樓林立,都是省際、市際、縣際寬闊的“欠林蔭”道路。而這些如此居高的裸露的水泥和瀝青面積,正破壞著宜人的環境溫度。
日曬余熱何以抵擋?
在上海周邊的省域里,那些歧途式的城市規劃,把浙江省麗水城市的氣溫,引領成為中國的“火爐之最”,并超過中國的武漢高溫歷史記錄,我們對此需要反省。
麗水城市盆地式的地理環境,可不可以“排狀式”的規劃一個30萬人口的城區?一個30萬人口的城區,需要堆筑多少面積的水泥瀝青?需要堆筑多少方塊水泥建筑才能成事?
一個若干面積的水泥瀝青,在太陽暴曬后需要多少時間?多少水量?多少風力?才可能在短短的地球自轉時間之內(非日照時間)消除日曬余熱?實際上這些都是很淺易的科學常識。而我們的“城市規劃”卻沒有遵循這些科學道理。因此,我們同樣有理由懷疑中國目前施行的城市規劃的其它“技規”與“條例”的科學性,以及匆匆而上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鎮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問題。
我們可以消極一點說,“歧途的城市化發展,僅僅是把綠野面積換成了石塊面積而已”。我們不禁要問:致富和改善住房條件,難道僅僅只有這一條路?
與石塊相伴,人類會有好果子吃嗎?我們擔心的是,中國的中部省市,正在向先進的中國東部“學習”,他們模仿著那些程式化的“城市規劃”,堆筑著“鏡面花崗巖”鋪裝;堆筑著“50米紅線寬度的瀝青”;編制著“排狀水泥建筑”;深埋著“雨污合流魔管”,而這些均是需要科學反省的建設課題。
水泥投入幾近癡狂
當今究竟是誰對“泥土”如此仇恨?并且急需將這些“生命基礎件”改為石塊?在石塊的經濟建設活動中究竟是誰在“裙帶受益”?
實際上,城市中的“擁堵”,正是某些城市管理者的“年年再投入”依據,當然,這些“依據”轉而也就成為了這些管理者的“裙帶再受益”途徑。也就是說,這些管理人根本就不會把“擁堵”給真正解決好,因為解決了“擁堵”就等于驅除了他們自己的“再受益途徑”。這種情理關系上的制度缺失,正是造成當今“年復一年擁堵和投入”的主要原因。“擁堵”并不是小事,對現實來說,擁堵是一種桎梏,而對可能發生的人為或自然災難來說,擁堵可能會是人為的悲慘和毀滅。因此,對“擁堵”問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而實際上,“擁堵”應該是城市、城鄉管理人的“諧調能力的結果”。而“擁堵”應該與“免職”掛鉤而不是與“再投入”掛鉤。因為只有這樣,中國城市“擁堵”才能解決,政府中的個別人“堆筑水泥瀝青”的癡狂才可能會有收斂。
我們有沒有必要對那些所謂的“核心城”都來一個“放射狀”路網?而從人類交通技術的六十年替換周期來看,是不是需要當今如此居高的硬地面積?這應當鄭重思考。解決“交通擁擠”,難道是不斷地將30%的道路面積,再推向40%和50%?
我們要呼吁:在解決“交通及其擁擠”的問題上,應該是消除核心城區的引力作為突破口,而并不應是政府拿著公共財政去“為百姓”堆筑水泥和瀝青。因為改善投資環境,“政策”比“堆筑水泥瀝青”更為重要,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在“政策”這個重要的方面多下工夫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