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走自己的城鎮化之路,參考學習他人、他國是必要的,但抄襲克隆別國、別地是不妥的。”在日前召開的2006中國(福州)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論壇上,兩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建設部原副部長周干峙強調了這樣一個觀點。
那么,什么才是中國自己的城鎮化之路呢?周干峙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城鎮化率不宜太高,也不能太高,達60%%多就可以了。“現在看來,全國城鎮化率保持年增長1%就可以了。至2020年達60%多一點。同時在控制總人口16億人時,保留一部分(5~6億)農民,充分利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資源,從事基本農田和林牧業以及就地加工的農、林、牧產品,無論從生產和生活上說還是適宜的。”周干峙說。
有一度全國各地對城鎮化的熱情很高,各市縣都在盤算本市、本縣的城鎮化率。但是,“局部、小范圍的城鎮化率不能說明問題”,周干峙認為。以內蒙古的額濟納鎮為例,該旗11萬平方公里,約5萬人,87.5%的人口在額濟納鎮上,看上去城鎮化率不亞于上海,但原因是沙漠化嚴重,牧民不得不在鎮里聚集,那是貧困無奈的城鎮化。另外,周干峙說,看城鎮化率的一般規律曲線,所謂“30%以后必然陡升”的判斷,也是沒有根據的。
根據統計,以50年計全國城鎮化率年增長為0.68%;近十幾年一般年增長都在1%左右,特別是受就業情況限制,許多城市目前不能放開戶口管制。周干峙認為,農民進城打工情況對城鄉都有利,中國城鎮化的一大創舉,但全搬進城,過快、過多地提高城鎮化率,就將帶來就業困難、各種設施跟不上等問題。
發展農村,也是城鎮化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民的貢獻,恐怕就沒有今天城市的發展。”周干峙強調,“對中國的城鎮化要有全民的觀點。”
周干峙認為,城鎮化不應只指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應當包括農業和農村生活水平應和城市相當,這才是廣義的城鎮化。在世界上城市化率高達90%以上的欠發達國家的城市,并不意味著比80%的美國的城鎮化水平高。現在,歐洲、北美、日本都已經實現了農村生活并不比城市差,農業人口已不愿意進城,城鄉均衡發展,甚至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中國工業化尚處于中期階段,農民進城的城鎮化尚處于初始階段,城市帶動了農村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差距擴大、大量農民愿意進城,所以城鄉必須兼顧、協調發展。
城鎮化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尊重自己的歷史。城市和城鎮化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積累的過程。周干峙指出,城市要規劃未來,也要留下歷史的“記憶”。
中國城市歷史悠久,從夏商時代就有城市的發展,《禮記》等古籍中已有不少至今可認為具有科學性的理論,并有體現這些理論的長安(西安)、北京、蘇州、南京等眾多的實例,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不好的習慣:一是每次農民革命,總要燒毀一些宮室、城池;二是近現代以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造成的弱勢,由此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拆除了不少歷史遺存。可喜的是,近年來,經濟進一步發展后,不少城市已經重視城市遺產的保護,甚至積極重修一些歷史建筑。“制造假古董之風,看來也并不妥善。但要防止的重要偏向還是急功近利,忽視歷史文化的保護的傾向。如果在城市化過程中,全盤西化、割斷歷史,恐怕就談不上有文化的、宜人的、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周干峙說。
做好城市規劃,樹立自己具有特色的城市風貌。要做好城市規劃,特別是地區性規劃和城市群規劃;同時,要做好城市設計,樹立自己特殊的風格。這是周干峙強調的第四點。
周干峙分析說,出現城鎮密集地區(或都市連綿區)是現代城市化中的新特點。我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已經出現城鎮密集連綿的地區,如蘇南蘇、錫、常地區,鎮與鎮間距最多只有5公里,要規劃好一個城鎮已經不能不考慮左鄰右舍了。所以,屬于區域規劃性質的地區規劃實際上是城市規劃必須的前提。但這方面的觀念和工作還跟不上,需要積極推進補上。
城市設計落后,形成了所謂千城一面的狀況,也是我國城市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周干峙提出,要加強科學決策,提高設計水平,嚴格建設管理。同時還要認識到,只有建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才能談得上中國式的城市化道路。本報記者 李兆汝 通訊員 曲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