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融入自然 臺縉高速打造生態之路
admin
2006-05-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隧道洞口綠藤飄逸,路邊的護坡、擋墻上,竹子、茶樹連成一片,香根草、迎春花、爬山虎、紫葉李爭奇斗艷,詩境般地融入了山水春光里……這是近日筆者在臺縉高速公路部分可通車路
隧道洞口綠藤飄逸,路邊的護坡、擋墻上,竹子、茶樹連成一片,香根草、迎春花、爬山虎、紫葉李爭奇斗艷,詩境般地融入了山水春光里……這是近日筆者在臺縉高速公路部分可通車路段見到的景致。臺縉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黃道領說,他們要秉承“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的理念,讓長達百余公里的高速公路成為自然的畫卷。
由臨海、仙居穿越括蒼山脈,過縉云、抵永康與金麗溫高速公路相連的臺縉高速公路,是未來我省東部沿海與浙中西部內陸連接的又一大通道,總投資約99億元。如何建好這樣一條橫越浙中山區的高速公路?臺縉高速公路指揮部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具有浙江風光的生態高速公路”的基調,要把高速公路融入自然中。
他們聘請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和廈門瀚卓路橋景觀藝術有限公司對全路進行了綠化景觀和符合生態的綠化設計,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他們盡可能就地取材選擇綠化植物物種,與周圍自然環境協調統一。
沿線施工單位按照“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壞,施工后最大限度的恢復”的生態理念,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為了避開村莊,減少對山體的破壞,有“臺縉第一橋”之稱的全長1717米的塘頭朱特大橋,特意被設計成曲線,兩次跨過沿著山谷“S”型穿行的永安溪。
在塘頭朱大橋樁基開挖時,施工人員在每根樁基外筑起了2米高的圍堰,再用泥漿泵抽出污水、泥漿,送至岸上預先建好的沉淀池處理。不讓樁基開挖時產生的泥漿污染清澈的永安溪。
臺縉高速公路眾多橋梁、通道、涵洞的建設需要大批混凝土構件預制場,按常規要臨時借用土地,而臺縉高速公路則把預制場移到了筑好的路基上,避免了施工借地對土地的損害。
全新的生態高速公路理念,也創造了良好的效益。隧道開鑿產生的洞渣原先需要大量土地堆放,也破壞生態環境,如今這些洞渣在臺縉工地成了寶貝,有243萬方洞渣經破碎加工后,作為平原路段路基的填方材料,既減少了開山取石,又節約了購買宕渣筑路的費用,僅這一項就節支1500多萬元。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