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邊樹種“不耐水” 人工綠地過于注重觀賞品種
admin
2006-04-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都說湖光山色,南京豐富的湖泊、河流和水利資源形成了大量的城市濱河濕地,紫霞湖、前湖、護城河、玄武湖都是難得的城中濕地資源,同時,濱河的花草樹木也是南京城難得的休閑景
都說湖光山色,南京豐富的湖泊、河流和水利資源形成了大量的城市濱河濕地,紫霞湖、前湖、護城河、玄武湖都是難得的城中濕地資源,同時,濱河的花草樹木也是南京城難得的休閑景觀,那么南京的濱河綠地上到底有什么景可賞,這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園林系徐曉清、施俠、郝日明等人對南京的五大濱河綠地植物進行了全面掃描調查,結果表明,南京的紫霞湖、前湖東岸、前湖北岸、護城河與玄武湖這五大濱河綠地,共有55種高大喬木,以闊葉林為主,而缺少常綠樹種的運用,冬天稍顯單調,而人工綠地則過于注重觀賞品種的運用,忽視了耐水濕性種。
南京的濱河濕地,給南京帶來了美感,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一視而過,這些河湖邊到底種植了些什么樹木,它們的生長情況究竟如何,一直缺少調查。
郝日明說,根據南京的河湖在城市中所處的位置和功能性質的不同,將其分為濱河綠地和風景區綠地,專家們選取了護城河獅子山段、玄武湖選擇了火車站對面、同時選取了紫霞湖、前湖北岸與東岸計5處濱河綠地作研究對象。
專家們用近一年時間,選取每個濕度功能完整面積從500平方米至1500平方米的樣地,對于樹種的種類,“胸圍”、株高、冠幅、個體數與長勢等方面展開詳細調查,得到了南京濱河綠地的“生活圖譜”。
護城河綠地“最弱”
根據對于樹木種類,以及休眠狀態、植物對周圍環境的長期適應性進行考量,專家們對于五大濱河綠地的健康狀況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結果表明:在這五大濱河綠地中,前湖東岸濱河綠地最為健康,有8種較為高大的喬木,對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而言,這一高度植物種所占的比率表明該植物群落已處于成熟年齡階段,整個綠地明顯處于穩定狀態。
而紫霞湖東岸濱河綠地處于紫金山風景區環抱中,喬木層種類甚為豐富,從群落外貌上看,同樣處于較為穩定狀態,但人為干預痕跡較大,更多的是林下一些人工補植的小高位芽與矮高位芽種類,因此,整個植物群落處于半自然狀態。
前湖北岸和玄武湖的濱河綠地,頂層喬木種類偏少,較為單一,群落中不少喬木樹種還處在青幼齡期,群落處在青壯齡階段。前湖北岸綠地由于受人工干預較少,整個群落外貌呈現自然生長狀態。
而護城河濱河綠地缺乏中高大喬木,多數是人工栽培的觀賞品種,因而很明顯為新建綠地,整個綠地還處在緩苗期的早期階段,需要精心養護和管理。
前湖北岸最“天然”
雖然都是依河而生,但是這五大綠地的景色卻有很大的區別,專家們發現,紫霞湖東岸綠地是以人工栽培的薄殼山核桃和紫薇為優勢種,主要伴生榔榆、楓香樹、樸樹和垂柳等鄉土樹種,帶有明顯人為影響的半自然群落。
前湖東岸濱河綠地是以北美引種樹落羽杉為優勢種,主要伴生垂柳和楝樹等鄉土樹種,為半自然群落。
前湖北岸濱河綠地植物群落以楓楊為優勢種,伴生垂柳等,基本上是自然群落。
護城河綠地,依山傍水,背靠城墻,是新開發的休閑綠地。主要有紅葉李、銀杏、垂柳與枇杷,并伴生著其他一些觀賞品種,形成純人工植物群落。
玄武湖濱河綠地,也缺少天然氣息,以薄殼山核桃為優勢種,以垂柳與櫻花為主要伴生種,為人工植物群落。
河邊樹種“不耐水”
調查表明,在五大濱河綠地中,除了人工綠地,自然綠地的主導喬木為落葉樹種,特別是紫霞湖東岸與前湖半自然濱河綠地中缺乏常綠樹種,因此易導致植物群落單一與冬季和早春蕭條。
護城河綠地雖然觀花、賞果,四季景致分明,但是選擇的植物種類中紅葉李、銀杏、日本山茶、白玉蘭、雞爪槭、枇杷與柳杉等,都是不耐水濕品種,能否健康成長,有待時間檢驗,另外,玄武湖濱河綠地中,也存在樹種選擇不太合理的問題,除沿湖岸為垂柳與桃樹外,其余離湖岸遠處大多為不耐水濕樹種。
綠地改造突出植物造景
專家們表示,南京濱河綠地應模仿自然濱河植被的生態群落結構特征,突出植物造景。
第一,在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創造濱河植物適生的立地條件,建立完整的城市濱河生態廊道,銜接散落在城市中的公園綠地與廣場綠地,融入整個城市綠地系統。
第二,在濱河綠地中應選擇以耐水濕的植物為主體,采用喬、灌、草、水生、沼生等植物合理搭配,創造人工濕地群落。特別在像護城河等人工綠地中,不能僅注重觀賞品種的運用,應采用耐水濕的鄉土樹種代替不能適應立地條件的忌水濕觀賞種,真正做到適地適樹。可供選擇的適合南京地區濱河綠地的耐水濕樹種有池杉、櫸、榔榆、糙葉樹、垂柳、旱柳、楝、烏桕、重陽木、楓楊與落羽杉等。
第三,護城河綠地,地處曾兩度被帝王所冠名、具有悠久歷史的獅子山腳下,加之其還是明城墻遺址,僅采用紅葉李、垂柳等落葉的速生樹種不足以體現周邊地域的文脈。可增加壽命長的慢生樹種作為基調樹種,營造古木交柯的景象,體現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
第四,根據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多樣性原理,對各綠地給予適當的人為干擾,依據綠地的不同情況,適當改植、補植或增刪物種,以增加景觀異質性,達到景觀多樣性的目的。
第五,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應結合運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