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提升文化 南京如何睜開“城市之眼”
admin
2005-11-0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經典江蘇城市雕塑報告會”在南京召開,在全國范圍內,這是第一次。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城與城之間的競爭核心是文化競爭力,而城市雕塑對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促進
日前,“經典江蘇城市雕塑報告會”在南京召開,在全國范圍內,這是第一次。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城與城之間的競爭核心是文化競爭力,而城市雕塑對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促進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對南京這座“六朝古都”,如何進行城市雕塑建設,如何看待一些頗有爭議的雕塑問題,專家們提出了一種相對理性的說法。
“南京幾乎沒有雕塑可言”?
“此次報告會是建設部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召開這樣的會議,對于加快江蘇的城市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開啟性作用。”國家建設部總規劃師、全國城雕委主任陳曉麗在“經典江蘇城市雕塑報告會”上致開幕詞時如是評價。
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周游在開幕式上說,“城市雕塑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發展,盡管他們小,但是卻凝固在城市的一角,默默地改變著我們的文化生活,我們下面要做的就是把城市美學和景觀美學結合起來,打造江蘇省經典的城市雕塑。”
此次會議的召開是有原因的。據會務工作人員陳小鳴介紹,一個月前,也就是從7月3日到9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雕塑巡回展”在南京展出的時候,部分在場的專家順便參觀了南京的湖南路和夫子廟雕塑,看過后深為詫異:“南京的城市雕塑沒有文化特色,缺乏文化傳統,幾乎沒有雕塑可言,沒有雕塑可看。”這些話馬上引起有關領導和南京一些學者的重視。由江蘇省建設廳城市雕塑建設委員會牽頭,邀請到國內多位知名雕塑、美術專業的學者、理論家聚首南京,共同商討南京如何睜開“城市之眼”。
據悉此次報告會邀請到了省市相關負責領導和學術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全省各市縣規劃行政管理領導近百人,整個報告會持續兩天。其中參加報告會的國家建設部總規劃師陳曉麗、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馮健親、中國美協副主席曾成鋼、著名美術理論家殷雙喜、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等人都是業內的“大腕”,此次報告會的規格之高,著實吸引了不少媒體的眼球。
而會議的協辦方、江蘇經典景觀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陶勇對記者說:“其實,城市雕塑品位不高的現象不僅僅江蘇一省存在,而是在全國范圍都很普遍,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大部分地區的城市雕塑還停留在大躍進時期、文革時期那種傾向的主題,缺乏當代性,打個比方說,上海的城市雕塑精品總共不會超過百分之三。”“而低俗作品的泛濫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們社會對雕塑的普遍認識還不夠,這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的決策者受百姓喜好因素影響太大,有點被牽著鼻子走的味道。”
另外一個工作人員補充說,目前打出“城市雕塑品牌”且能拿出相當作品的城市有長春、青島、鄭州,它們都有專門的雕塑公園,不僅作品能吸引人,而且老百姓基本上都認可和接受了。尤其是上海,成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進行建設,由政府牽頭投入。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教授安排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南京的雕塑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現在經常作為對外交往時的標志物之一的辟邪石獸就是六朝時的作品,可惜后來這個傳統斷了。而目前的雕塑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模仿性太重,重復性過多,在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方面確實有相對的局限。吳為山教授強調說,雕塑就是一個城市的“城市之眼”,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精神面貌、精神氣質和文化特征,而目前的城市雕塑是反映不出這種文化差別的。
“辟邪是鎮城之寶還是鎮墓之寶?”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馮健親作為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江蘇省城市雕塑建設委員會顧問,對江蘇的情況頗為了解。他說,“很多人都把城市雕塑理解為現代化的標志,這是一個誤區。而這種觀念上的誤區導致了‘追風’現象嚴重,甚至于不少村子的入口處都豎立一個‘球形’的雕塑,鋪天蓋地,造成一種視覺上的虛假繁榮,形成了城雕的模式化建設。”關于這種“追風”現象,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風趣地說:“很多地方的城雕都是一把手說了算,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成什么樣就建成什么樣。我認識一些市的市長,他們都說一般城雕都建成球形,但是在我們的文化背景里面‘球’是一個很有說法的詞匯,很容易被老百姓說成頂個‘球’用,弄得當官的都很尷尬,有些干脆就不建了。”
同樣在開幕辭中,作為主辦方之一的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施建軍教授在歡迎辭中表達的卻是另外的一番含義,在南京大學的校園內隨處可見雕塑的影子,圖書館內是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教授的肖像,花園內是老校長匡亞明、郭影秋的雕像,田家炳藝術教育中心門前是深圳校友會捐贈的、由著名雕塑家熊秉明的創作“孺子牛”……“這個孺子牛目前是南京大學的鎮校之寶,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最真實、最深刻的精神寫照和思想認識。”同樣,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目前的雕塑太少,一個城市難得有幾個精品,應該是引起廣大民眾來討論,提高民眾對雕塑藝術作品的認識。”
那么,我們生活的城市南京的城市雕塑現狀如何呢?帶著一些大眾爭議比較多的話題,我們專訪了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教授,他圍繞南京目前的雕塑坦言指出,現在南京的城市雕塑做法是恰得其反,不但沒有表現出它對城市的形象標志性作用,反而建設得濫了,沒法經得起時間的錘煉、歷史的考驗和百姓的喜歡這三道關。
目前南京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山門外的六朝石刻辟邪,但是這個舉措在民間也是爭議頗多。對此,吳教授輕輕捋了一下長發,笑著說:“以辟邪來作為鎮城之寶顯然是不妥的,要知道在古代它們可是用來鎮墓的,更何況這并不是南京特有的,它是六朝那個時代特有的。”“再說原來在新街口曾經豎立了很長時間的孫中山先生的雕像,現在想想還是應該保留,因為孫中山先生已經是南京的一個文化象征了,在這樣一個場合豎立著他的雕像,外地人來這里馬上就會有了一種文化認同感,知道自己確實來到南京了。”對于南京今后的雕塑建設發展方向,他說了自己對雕塑的認識———雕塑不是路標,它是燈塔,精神的燈塔。真正的城市雕塑必須是教育性孕育在思想性中,思想性孕育在藝術性中。“城市的建設者、規劃者一定要慎重,不要搞大而空的東西,千萬不能把城市雕塑做成政治的宣傳品。”
馮健親理解的城市雕塑建設應該分三步走,首先是城市定位,其次是專業人士共同論證并確定內容和風格,最后是聘請雕塑方面優秀的、合適的藝術家來完成。
“城市之眼”還是城市的“補丁”?
從會場出來,記者來到素以商業繁華出名的湖南路,穿過獅子橋牌坊,就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人物雕像,可能是出于防止游客靠近的緣故,四周都用花盆圍成了一個長方形的保護帶。由于風很大,地面上被吹得干干凈凈,不時還有保潔員拎著笤帚和垃圾斗來打掃。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獅子橋只有這兩個雕像。
湊近來看,雕像上面由于風刮日曬雨淋已經看不出材料了,部分地方還有些鐵銹式的斑駁。左邊是一個正在站立著的頭戴禮帽的小販,面前是一個剛剛掀開一角的放在架子上的小蒸籠,里面露出幾個蒸兒糕,仿佛令人還能聞到一絲熱氣騰騰的香味。它的后面是一家眼鏡店。右邊是一個邊坐在擔子上休息、邊用火點旱煙袋的“面人王”,一臉幸福的笑容,面前一個豎立著的類似于賣糖葫蘆式的架子,上面零碎地插著幾根面人。它的后面是肯德基。
一對來自無錫的青年夫婦帶著孩子正在雕像前面照相,問起對雕像的印象,他們略帶無奈地說:“有這兩個雕像很有趣,正好做個紀念,不過就是沒法照,不管從哪個角度后面都是商店、廣告,選個好點的角度都難。”
隨后,記者又驅車來到夫子廟江南貢院。站在江南貢院的大牌坊底下,面前過道中央就是一溜雕像,依次是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寅唐伯虎,26歲曾到貢院參加鄉試的小說家吳承恩,“揚州八怪”之一鄭燮鄭板橋,多次來江南貢院參加鄉試、后來寓居“秦淮小亭”的作家吳敬梓,曾針對江南貢院科考弊政創設信炮等舉措的清官林則徐,最后一位就是實業家、南通人張謇。靠右面是一家夢幻文身館,左面一家叫做“依迪流行時尚廣場”的10元店里正在播放流行音樂龐龍的《兩只蝴蝶》,音響震得路過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捂住自己的耳朵。適逢周末,游客格外的多,很多人都在這些雕像前駐足觀看簡介,排隊等著上前留影。一位小姑娘站在臺階上,一手叉腰,一手搭在唐伯虎雕像的肩膀上,歪著腦袋微笑著等著媽媽給她拍照。
一對武漢新婚夫婦來南京度蜜月,他們請記者給他們照相,并對記者說:“旁邊就是江南貢院,這里擺上這些雕像確實很好玩,很有江南特色。”“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原來總想著夫子廟的文化氛圍特別濃重,來到才發現商業氣息太重了,這一點和武漢差別不大。”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一級建筑大師張錦秋先生在和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教授在一次交談中說道:“城市雕塑作為環境藝術,應該具有‘三優’的品質。即優秀的設計、優越的選址和優美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一位不愿透名的工作人員激動地說道,部分少量還說得過去的城市雕塑也大多數缺乏意境和聯想,重復性太明顯,簡直就是與城市精神與文化無涉的“概念性雕塑”和“標簽性雕塑”,稱之為滯后的城市“補丁”一點都不過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