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客觀評估標準 “節能建筑”停留在概念階段
admin
2005-10-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年來,隨著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能源短缺的壓力,“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成為中國建筑業最熱的關鍵詞,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目前所謂的“綠色建筑”、“節能建筑”還
近年來,隨著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能源短缺的壓力,“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成為中國建筑業最熱的關鍵詞,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目前所謂的“綠色建筑”、“節能建筑”還留在概念的階段,有良好的意愿卻缺乏客觀的執行、評估標準,有些“綠色建筑”不免成為“標簽工程”。
美國MulvannyG2建筑設計公司(簡稱MG2)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設計師張銘在上海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綠色建筑可定義為在建筑生命周期(選址、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過程)中,以最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環境負荷之情況下提供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適的居住空間。中國建筑耗能問題已相當突出。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工程量巨大,許多建材如木料、混凝土的國際價格波動都受制于中國市場。但投資回報水平相對較低,中國這樣的高耗能不但透支了下一代的資源,也透支了全球的能源。
他說,從某個角度來說,綠色建筑的一次性投資相對較高,因為建筑使用的回收材料就比一次性建材更昂貴,并且在其他許多方面的投入都比普通建筑高。目前美國主要靠政府推動和稅收等經濟杠桿進行激勵。中國要推動綠色節能建筑的建設,在社會輿論倡導的同時,也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張銘認為,綠色建筑在歐美的評估標準相當嚴格,從建材選擇、規范性、可操作性等各方面都作了具體細致的規定。中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規定。近年來綠色節能建筑的概念在中國剛開始萌發,由于起步較晚,許多相關信息和技術都是從國外直接引進而來,常常在不考慮國內的自然、文化及經濟環境條件下就照單全收。因此,張銘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推行綠色建筑,不應死板套用歐美標準,而應采用因地制宜、經濟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搞綠色建筑形象工程。
他舉例說,歐洲的節能建筑要求非常嚴格,造價非常高,往往為了達到綠色節能的標準而不惜成本,比如標準的節能建筑必須用相隔近1米的雙層玻璃,中間充有惰性氣體來自然調節溫度,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但這樣的玻璃幕墻的造價可能就超過整幢大樓的造價,這種做法明顯是不符合現階段的中國發展實際情況的。所以,如果在中國的建筑上巧妙地使用新型的窗框,達到防風、防雨,又能自由開啟、自然通風的效果就不失為一個節能綠色的好的嘗試,也符合綠色/可持續性建筑設計的因地制宜的原則,將會達到最好的經濟性和最完美的節能效果。
MG2是最早在中國推行綠色建筑的外國設計公司之一,其在中國設計的浦東張江集電港二期工程、北京順義新城、福建電力大廈、江蘇省電力公司總部等幾十個項目中的許多細節都體現了環保節能的理念。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