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專家:給“中水”利用以政策支持
admin
2005-06-28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我國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占有量僅為0.22~0.27萬方,列世界第88位。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形勢,必須推廣建筑和住宅小區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設施建設,加快創建節水型城市的步
我國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占有量僅為0.22~0.27萬方,列世界第88位。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形勢,必須推廣建筑和住宅小區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設施建設,加快創建節水型城市的步伐。中水利用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經濟可持續發展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我國目前的中水利用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中水利用應有配套政策支持
據介紹,城市污水經處理設施深度凈化處理后的水(包括污水處理廠經二級處理再進行深化處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區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經處理后的水)統稱“中水”。其水質介于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亦故名為“中水”,中水利用也稱作污水回用。
中國生態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薛孔寬表示:“我們主要是采用生態系統工程的方法,就是說利用自然和人工濕地的自凈能力,根據社區具體情況采用生態設計辦法,不用高的能量投入,使污水達到一定標準,可以安全回到景觀中。包括糞便水在一些項目中一樣處理得很好!”
據稱,目前他們主要針對一些新規劃建設的社區在做一些示范工程,對老的小區改造還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去考慮,而且在他看來,老的小區不僅缺乏配套設施和條件,更主要的是沒有支持改造的經濟基礎和管理機制,能否實施污、廢水處理和中水回用還是個大問題。新規劃建設的小區,可以按照他們成熟的生態工程技術途徑,進行污、廢水處理和中水利用,即在充分利用自然界凈化功能和處理能力的基礎上,適度應用工業化水處理技術和設備,予以必要的輔助配合。
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王如松表示,污水處理應將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相結合,生態工程和環境工程相結合,利用污水本身含有的一些能量,因類制宜地進行處理、回收和利用。
專家們認為,應加強中水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和法規、法制體系建設。同時,中水利用還需政策護航,用法律法規規范中水的建設、使用行為。城市污水處理與溝渠水體再生利用的綜合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融合了環境工程學、環境水化學、環境微生物學、城市園林景觀與生態學、水利學以及市政與管理學等,需要多學科和部門的協同工作。因此,這一模式的建立尚需要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加強污水處理回用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加大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編制的投入,是推動中水發展的有效途徑。政府除了培育中水利用市場,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外,還應該提供展示中水技術的平臺。比如,建設環保經濟特區,將各種中水處理技術融入其中,發揮示范作用。
加強中水宣傳 讓居民“放心中水”
“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加強中水利用的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認識中水,了解中水,積極參與中水的使用。”專家們說,水資源管理部門要把推廣使用中水作為節約用水的重要內容,大力宣傳中水的節水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與此同時,向全體市民普及中水利用的技術、水質標準等常識,介紹國內外成功的中水利用實例,減少人們對污水處理回用的種種顧慮,樹立使用中水的信心。
應把有關中水設施建設的規定落到實處,明確中水在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中的地位,確定其使用范圍、建設標準和要求,制定中水回用的獎懲辦法,明確各部門在中水建設、審批、運行管理中的職責劃分,相關部門要嚴格把關,杜絕逃避建設中水設施的漏洞。采用法規形式賦予節約用水辦公室監督中水使用的責任和相應的鼓勵和處罰權,使居民用上“放心中水”。科編
相關鏈接:“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城市污水經處理設施深度凈化處理后的水(包括污水處理廠經二級處理再進行深化處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區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經處理后的水)統稱“中水”。在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廁所沖洗、園林和農田灌溉、道路保潔、洗車、城市噴泉、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2200~2700立方米,列世界第88位。據專家預測,當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將降到1760立方米,已接近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標準,水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中水利用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經濟可持續發展能起到重要作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