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涇渭水系” 西安大都市圈生態廊道構想
admin
2005-05-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西安交大建筑學系張定青副教授、周若祁教授日前提出“以‘涇渭水系’建構西安大都市圈生態廊道”的構想,建議以“涇渭水系”建構西安大都市圈生態廊道,協調都市圈城鎮發展
西安交大建筑學系張定青副教授、周若祁教授日前提出“以‘涇渭水系’建構西安大都市圈生態廊道”的構想,建議以“涇渭水系”建構西安大都市圈生態廊道,協調都市圈城鎮發展。
涇渭水系支脈縱橫是關中地區城鎮地理環境一大特色,滋養了其流域眾多城鎮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上古都長安北有涇、渭,南有橘、鎬(注:此兩字應為“三點水”旁),東有灞、海西有灃、澇,“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素有“八水帝王都”、“八水繞長安”的稱譽。涇渭水系歷史上作為“立城之本”,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曾建都于此。西安成為有3000年建城史和1100年建都史的世界歷史名城,與這一自然地理特色密不可分。
但由于歷史與氣候變遷,特別是當代城鎮的盲目擴展和不合理的規劃,干擾、破壞了河流的整體系統和自然演進過程,昔日水草豐美的勝景逐漸消失,如今“八水”水系枯竭、河道萎縮、水質惡化、河岸荒蕪,多種鳥類及動物絕跡,植被退化,自然景觀的文化品位與價值大大降低。最為嚴重的是,河流調蓄能力大減,平時干旱,暴雨成災,近年渭河流域水患頻繁、洪澇災害嚴重與此不無關系。
專家認為,在自然演化狀態下,河流是一個由水體、河床、河漫灘、自然堤、河谷階地、濕地、植被及野生動物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各要素間相互關聯,協同作用,維持生態穩定,形成動態平衡。沿岸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向涇渭水系侵蝕,大部分泛洪灘區和濕地被侵占改造,由大面積人工化不透水表面所替代;城市開發建設中常將次要支流水系填埋,或以涵管形式埋入地下變成暗渠;城市防洪建設多在河岸邊修筑堤壩使之渠道化,并以混凝土襯砌。這些措施不僅使自然河道維持地下水補給與排泄、洪水控制、水體自凈、控制沉積和侵蝕等重要生態功能喪失,而且使魚類及野生動物棲息地受損。作為生態敏感區的河流水系,擔負著地區生態安全的功能,涇渭水系自然生境的退化不僅加劇了流域地區生態的脆弱性,也成為制約本地區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情況,專家提出建設涇渭水系生態廊道的構想:在大都市圈加緊建設的背景下,必須將城鎮發展格局建立在恢復和重建涇渭水系生態環境基礎之上,通過河流綜合整治、生態恢復與重建,建構由河流水系、沿河綠帶及生態用地復合系統構成的生態廊道,發揮其重要的生態功能、休閑功能及景觀與環境教育功能;通過“涇渭水系”生態廊道,將城市公園、苗圃、農田、自然保護地等納入綠色網絡,使水系廊道圍繞、穿越城市,形成承載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骨架和展示城市文脈的風景線;在此基礎上,統一協調都市圈各城鎮建設,調整城市用地,積極引導城鎮規劃與建設,促進自然生態與城鎮人居的協調發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