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展宜居城市面臨3大瓶頸
admin
2005-04-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在兩會期間正式揭曉,北京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目標,到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這一目標的提出,不僅對北京城市發展、經濟發展有著重要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在兩會期間正式揭曉,北京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目標,到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這一目標的提出,不僅對北京城市發展、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北京房地產市場發展影響重大。有專家提出,發展“宜居城市”,不得不面臨三大瓶頸——如何解決“質”和“量”的沖突、如何解決房價上漲和所有人安居樂業的沖突以及如何解決居住區貧富兩極化的沖突。
“質”“量”難兩全
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提出,北京發展“宜居城市”目前面臨兩難問題,即如何把握好“量”和“質”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曾給城市下過一個非常經典并廣為后人認可的定義:“人們為了生活來到這個城市,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這個城市。”因此,楊保軍認為,這個定義是城市發展目標最好的定義,必須要從安全、交通、居住、工作四個方面入手,提高安全性,方面交通出行,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有良好的就業機會,這樣,才能使得居民能真正“安居樂業”,實現“宜居城市”的終極目標。
北京原本就是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經濟繁重、文化昌盛,已經構成了對外來人口極大的吸引要素,如今再著力于“宜居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更多人口的進入。面對這種情況,控制城市規模、限制人口似乎成為北京發展“宜居城市”的必然途徑。但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無法真正限制人口的自然流動,如果簡單地控制“量”、提高“質”,其結果就是導致北京成為“富人城”。
因此楊保軍提出,發展“宜居城市”,如果僅僅著眼于目前北京行政區內的自然資源,很難平衡“量”和“質”的關系,既然無法真正限制人口,那么解決北京發展的必要途徑就是一方面發展區域經濟,使北京和周邊地區形成聯動,形成環渤海灣區域經濟,以北京金融優勢、第三產業優勢,帶動周邊區域,擴散其經濟影響力,從而達到疏散人口密度、減輕資源負擔、發展“宜居城市”的目的。
漲價不易調控
但是,居住環境的改善、居住品質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意味著房價的上漲。
華高萊斯總經理李忠認為,發展“宜居城市”,并不意味著要多蓋房子,相反,根據北京目前的發展階段,正處于控制發展城市規模的階段,從而使居住人口的數量不至于超過自然資源負載能力。因此,北京提出發展“宜居城市”,對北京房地產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住在北京”將在不久會成為一種許多人尤其是北京人向往的目標被提出。以前,北京對外來人口的吸引主要是工作機會、發展空間,但很少有人沖著北京的居住環境來的,但“宜居城市”的提出和打造,將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吸引來自世界及來自全國的人口定居。第二,控制城市規模將導致新增住宅用地減少。北京要在現有階段發展“宜居城市”,不可能再擴大城市規模,而是要提高居住的質量,所以今后將會嚴格控制住宅用地的批租量,進而轉向以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為主。第三,將引發大城市居住權的相對稀缺。控制城市規模、人口,將意味著進入門檻提高,居住權的稀缺將是不可避免的。李忠提出在此背景下,房價上漲是必然的和正常的,應該討論如何控制房價比較健康的平穩上漲。
警惕兩極分化
市場經濟下,人口的流動有其自身的規律,政府很難控制,根據世界不少城市的發展經驗,如果單純由市場經濟主導,那么同質化人群的群居效應,必然會導致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地區的對立,高收入人群居住區越來越繁榮,低收入人群居住區越來越衰敗,因此,有專家提出北京發展“宜居城市”要警惕這種貧富兩極分化。
對此,楊保軍提出,發展“宜居城市”的目的,是建設一個各收入階層能各得其所的城市。因此,在打造“宜居城市”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借鑒其他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經驗,通過公共設施建設,很好地融合不同收入階層的居住問題。比如香港,為了避免舊城發展中形成的“貧富兩極化”現象,香港在新城建設中,通過建設醫院、學校、公園、娛樂運動場所等公共設施和公共場合,將不同收入階層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發展的態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