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城市 別丟了文化的根
admin
2004-12-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城市的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拆舊建新,結果卻失去了老城原有的特色和韻致;而新興的城市又以大廣場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城市的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拆舊建新,結果卻失去了老城原有的特色和韻致;而新興的城市又以大廣場和“火柴盒式”的塔樓為基本格局,城市的面孔單調雷同,缺乏文化意蘊。
不少有識之士指出,城市建筑最能顯示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也反映著一個國家的面貌。從實踐來看,保持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同時又學習借鑒外國經驗,把實用和美觀結合起來,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這將大大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城市要現代化,當然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但是,學習并非一味模仿、簡單照搬。德國統一不久,柏林議會曾把波茨坦廣場賣給奔馳和索尼公司,這里雖然迅速發展成巨型繁華商業區,但與城市文化不協調的問題,讓人多少感到有些遺憾。同樣,我國的城市建設也有類似的問題。建國初期,俄式建筑曾影響了許多城市的設計和規劃;這些年來,摩天大樓式的水泥樓宇成了不少城市建設的一種模式。有人說,有的城市正在失去寶貴的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蘊。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湘西的吊腳樓……這些建筑既體現了悠久的文明,又與當地的氣候、地理、生活習俗相適應,既實用又美觀,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和諧之美?!俺鞘惺俏幕娜萜鳌保瑲W洲的名城都保留著濃濃的歷史感,特別是雅典、巴黎、羅馬等城市。因此,璀璨多姿的建筑形式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展示。那些歷經滄桑的建筑瑰寶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閃現出不可磨滅的光輝。這些都說明,我們在城市建設中,既要保護又要發展,既要傳承又要借鑒和創新。同時,文物古跡豐富的城市應該更好地保留當地的建筑風格,不能盲目地求新、求洋,破壞了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丟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蘇州市在城市建設中注意保護古城,形成了新城、古城各具風采的城市風貌。北京的隆福寺、北大的新圖書館就是傳統和現代結合得很好的建筑。
在城市的規劃布局上,我們應該更好地繼承先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中國的許多老城在當初選址時就很講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勢隨形,追求人工與自然的協調。如泉城濟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內泉群廣布,匯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景觀。云南麗江古城巧妙地把雪山融水引入城中,形成了高原江南的美景。這些寶貴的經驗不能丟掉。
世界上的文化名城都是國際化的,但同時都有自己的文脈、自己文化的根。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如何保持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是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別丟了文化的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僅需要頭腦清醒,更應當有所作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