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
admin
2004-12-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與許多新興城市相比,佛山可謂垂名已久。它“肇跡于晉,得名于唐”,明清時更是與北京、蘇州和漢口并稱為中國“四大聚”的嶺南重鎮。600年光陰荏苒,佛山沒有老去,依然占據演繹
與許多新興城市相比,佛山可謂垂名已久。它“肇跡于晉,得名于唐”,明清時更是與北京、蘇州和漢口并稱為中國“四大聚”的嶺南重鎮。600年光陰荏苒,佛山沒有老去,依然占據演繹新聞、制造焦點的時代先鋒地帶——它是世界建筑陶瓷之都,是中國最早嘗試消除城鄉差別的城市之一,是珠三角發展組團式城市群的排頭兵。
是什么使佛山歷經600年風雨卻始終如此鮮活地站在歷史的前沿?我們試圖從這個城市的文化性格中探尋答案。佛山城區有兩大文化元素遙遙相對:佛山祖廟,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即真武大帝,原為星宿神,北主水,因此珠三角民間廣泛相信祖廟中供奉的神靈能夠引領他們在水路交通中順利平安。這是古代佛山人外出冒險追求個人成功的勇氣源泉。南風古灶則以一爐500年不曾熄滅的爐火,昭示了石灣陶瓷的堅韌與輝煌。正是這樣水與火兩大對立元素在一個城市格局中的并舉,千百年地和諧共存,寓示著佛山文化性格所具備的兼容并包與寬松開放。
有學者認為,地區經濟與政治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良好的文化心態。佛山作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歷數百年而不衰,其經歷恰恰印證了這一點。正因為具有兼容并包和勇于開放的文化心態,佛山才能既有綿延千年的水神崇拜,又有從未熄滅過的古灶爐火;既能出一代文豪大儒康有為,又能有威名赫赫的武林好漢黃飛鴻;從明清到現當代,這座城市雖歷經戰火風雨、承受各種內外沖擊和競爭壓力,卻依然能保持著青春和活力。
在佛山,祖廟和古灶不僅得到了保護開發,其體現的水與火的傳統更得到了現代意義上的演繹與發揚,成為強大的現實生產力;文化為產業樹立了品牌,附加了價值。在“水”的方面,現在佛山轄區內有通航河流76條,通航里程1350多公里,航道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南風古灶前的東平水道更被稱作全省的“黃金水道”。轄區內還有港口、碼頭226個,吞吐量驚人,水路運輸仍然是佛山乃至珠三角的物流要道,三橫兩縱的骨干航道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火”的方面,當代的佛山陶瓷業與500年前石灣人接受中原先進制陶技術那樣,通過引進意大利先進的生產線和制陶技術,通過不斷消化吸收,已經成為世界建筑陶瓷生產中心。從今年2月開始,佛山更啟動了陶瓷品牌化工程,目前正在組建“佛山陶瓷品牌推廣委員會”,計劃通過政府推動、協會帶動、企業互動的方式,把佛山陶瓷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佛山市出臺《城市發展概念規劃》,將建設“5+2”組團式城市確定為佛山城市規劃戰略目標。根據這一規劃,佛山將形成南北兩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區,北部的中心組團與廣州老市區取得協調發展,輻射高明、三水;而南部的大良-容桂-倫教組團則與廣州未來的新市區中心和南沙的開發取得呼應,與廣州的南拓戰略協同發展,輻射珠三角西岸的南部地區。
可以說,佛山的組團城市建設不僅是珠三角的一個試驗,更是中國建立長三角、京津唐環渤海三角財富積聚中心平臺的一個實驗基地。這讓人想起佛山文化對外來先進文明與生俱來的吸納能力。也許,正是在這樣的關頭,佛山水火并舉的格局昭示的兼容傳統和開放精神,更應該成為一面被高高揚起的旗幟,成為一個全珠三角、全中國人都可以汲取生存智慧與精神動力的源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