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哪里像中國?
admin
2004-10-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一篇題為“城市像歐洲 哪里像中國?”的文章中寫道: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是某些地方流傳的說法。當然,“歐洲”和“非洲”只是比喻,但外在面貌在我們這個快速發
在一篇題為“城市像歐洲 哪里像中國?”的文章中寫道: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是某些地方流傳的說法。當然,“歐洲”和“非洲”只是比喻,但外在面貌在我們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里呈現出來的落差,真的令人吃驚。
筆者看到過如今農村的凋敝:“青壯打工去,收禾童與姑”,有些地方甚至連“姑”也沒有了,農村女青年也外出打工去了,成衣廠、玩具廠、美食城、洗頭房就是她們的崗位,而壯實的漢子則在建筑工地上流汗。
筆者也看到了現代城市的輝煌:高樓巍峨、大廈入云、進口汽車、景觀大道,滿耳笙歌響,處處不夜天。當然,這里也有一日三餐苦,也有病痛愁斷腸。然而擺在面上的一切,都是豪華的景象。是的,城市就是擺在面子上的,而且越來越不像是生活的場所。
這里不是“歐洲”,但有著比歐洲更歐洲的追求,由歐美專家主持的“高水平”的規劃,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創新。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如果不是出自國際著名設計師之手,那是說不過去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如果競標方案不是多數來自國外,也相當地有損面子。城市小區不是“加拿大街景”,就是“歐羅巴風情”。這些都是賣點,意味著“高尚生活”、“尊貴享受”。
如果你想在城市里找到一個“中國式民居”的住宅小區,不僅很困難,而且差不多是最昂貴的。作為一個中國的城市居民,你最可能的是居住在“歐美式小區”里。
還有城市雕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街頭。同樣,它們差不多也是從歐美直接仿來的。翻開一本世界雕塑作品集,你完全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每件作品在中國城市街頭的復制品。大酒店的屋頂上,不站上幾個銅雕的維納斯,好像說不過去。筆者還曾在一個縣城招待所的大廳里,看到過好幾個漢白玉的大衛赤身裸體地站著,像一個個保鏢。
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熱鬧--“亮起來工程”。城市不僅要亮,還要燈光燦爛、燈火輝煌。不知是誰發明了“亮起來工程”這個說法,搞得每座城市都趨之若鶩。總之,亮如白晝就是好的,光污染是不存在的,夜晚不像夜晚了,“亮起來工程”就達到目的了。
“城市像歐洲”,但筆者沒到過歐洲。筆者20多年都生活在中國的城市,所以不知歐洲的城市是否這樣:一定要有一條或幾條“景觀大道”,一定要有一條“賽納河”,一定要有一個或幾個綠汪汪的草場人不得踏入,一定要裝置數不清的燈火把城市的夜晚消滅掉。
筆者看到,自開始新一輪“城市美化運動”以來,中國的城市就是這樣“比學趕幫超”。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可中國哪里像中國呢?
有的,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社會運行的一些規則或所謂“潛規則”,都還中國化得很。某些“像非洲”的鄉村,照樣有“土皇帝”作威作福。某些“像歐洲”的城市里,依然沒有一個市民社會。
“城市像歐洲”只是表面上一定要“像歐洲”,而所有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并非擺在眼面上的東西,就不必“像歐洲”了。
這幾天有報道說,北京下了一場大雨,二環三環幾乎全線癱瘓,多處主干道因排水不暢被淹,照片所見積水達幾十厘米。央視記者采訪北京城市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楊明松,楊說:“我們最近幾年在地面上確實有很多城市搞得非常漂亮,有些達到了奢華的程度……而在地下這方面,因為種種原因,我覺得全國很多城市不太重視這個。”
北京在這方面還算好一些,而且北京不“像歐洲”,但地下設施也不過如此。
“城市像歐洲”,貴在一個“像”字。“像歐洲”才夠先進,夠發達,夠有面子。“像歐洲”了,就可以帶著一撥又一撥內賓外賓參觀,然后問一問:“我們的城市OK不OK?”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