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建:“千年古城”邁向“世界客都”
admin
2004-10-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提起梅城變遷,許多“老梅州”想從舊模樣中找回歷史記憶,感覺到非常艱難。因為,日新月異的市政建設,帶給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梅城面貌一新,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難以辨認往時的街
提起梅城變遷,許多“老梅州”想從舊模樣中找回歷史記憶,感覺到非常艱難。因為,日新月異的市政建設,帶給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梅城面貌一新,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難以辨認往時的街坊。梅城變大了,變靚了,正向“世界客都”邁進。
20世紀80年代中期,梅州城區幾乎只有江北老城區這一塊,江南、江北的交通只能由梅江橋苦苦支撐。在江北擔綱的老街道、老樓宇,仍在無言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在江南,稀疏地分布了一些平房,大片的水田、沙灘、荒地讓人感嘆城在何方。
那時,居民住房既擠擁又簡陋。“老梅城”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家老少全都擠在一間屋子里,沒有客廳飯廳寢室廚房之分,儼然像個貧民窟。由于城市防洪功能脆弱,內澇時有發生。1986年7月,梅江超警戒水位3.56米,梅江及支流程江16宗堤圍竟決口77處,8萬居民困于澤國,160人被洪水吞沒,6億財產付諸東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幾年,市委、市政府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總體要求,把城市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不斷加強和完善城市規劃管理工作,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和凈化有了顯著成效,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逐步優化。1993年夏,梅城“一江兩岸”建設工程正式啟動。2000年,“一江兩岸”改造建設項目大部分完成,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環境質量和品位,景觀環境和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進步,改善了原來梅州城區冬天干冷、夏天悶熱的小氣候,“一江兩岸”改造榮獲國家水利部城市堤防建設“梅州模式”稱譽、國家建設部人居環境范例獎和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范例獎”。
多年來,我市加快了梅城江南、梅縣新城區的建設,以及梅城江北老城區的改造和擴展,使梅城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花園式現代化中等城市。城建部門在城區采取一街一景的綠化行動,新建、擴建的文化公園、劍英公園、濱江公園等和一系列街頭綠地、街心花園的建成,使縱橫交錯的街道綠樹成陰。到2003年梅城綠地面積達到了28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1.5%,人均公共綠地9.25平方米。有關部門加大力度推進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做到條條大道處處華燈,入夜后,梅江大道等主干道路晶瑩碧綠、流光溢彩,看著迷人的夜景和別具匠心的路燈設計,用17751盞路燈裝點的路燈亮化工程讓人嘖嘖稱贊。
過去的梅州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建國后市政建設雖有所發展,但速度緩慢。據統計,到1983年梅州城區建成區面積僅有4.7平方公里,而到2003年已經達29.92平方公里。而從1988年地改市后,我市開始進入穩步向前發展的時期。城市人口由1988年的11.4萬人發展至2003年的30.71萬人。
目前,全市市政建設日趨完善,供水、電力、通信、公共配套設施、環境建設發展迅速,由過去平房為主的四代同堂,發展到現在花園式的小區、樓房林立。除小部分仍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外,大部分市民住上了套房、小洋樓。交通四通八達,建成了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網絡。酒店業、商業、文娛業發展迅速,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日益完善,市民衣食住行步入現代新潮。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