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合并"一無方案更無時間表
admin
2002-06-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京津合并”是近期媒體熱炒、老百姓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是政府根本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情。據了解,《京津冀北城鄉空間發展規劃》(又稱“大北京規劃”),由兩院院士清華大
“京津合并”是近期媒體熱炒、老百姓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可是政府根本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情。據了解,《京津冀北城鄉空間發展規劃》(又稱“大北京規劃”),由兩院院士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主持、100多名專家參與,自去年10月通過建設部的評審后,目前仍躺在建設部的案頭上。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司長唐凱的評價是:“它是宏觀區域性研究論證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目前建設部沒有下一步的方案,至于具體分項論證的時間表,根本沒有。”
在此之前,天津人穆學明曾提出過京津行政區域合并的建議。穆學明是民委天津市委副主任,2001年3月,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提案:用5年—10年時間將京津建設成為世界性城市。他的構想是:將北京和天津分別設立為特區,現有行政級別不變,在兩個特區之上設置大區政府,行政長官可以是副總理級別。對這一建議,城鄉規劃司負責人也未予置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設立、撤銷、更名的批準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其區域界線的變更的審批權,則在國務院。
不過,建設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合并理論不太現實。這個項目關鍵還是一個協調問題,建立地方政府的平級協調機構,國外一些國家有專門的立法規定,相鄰城市之間,在進行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時,都有一個協商的過程。但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傳統。國務院在前些年曾在上海設立相關的派出機關,協調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機構里也有地方選派的人,效果卻不佳,最后不了了之。靠中央政府直接的“條狀”干預是達不到預期目標的。
參與“大北京規劃”研究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毛其智教授介紹:北京市區以分散集團式布局,即由一個以舊城為核心的中央大團,與北苑、南苑、石景山、定福莊等10個邊緣集團組成市區,各集團之間,由綠化帶相隔,并形成了以舊城為單中心、向外建設環線擴展的城市發展模式。北京市中心區現已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商業與交通,大量的胡同、四合院,正在被大量的大型建筑物取代,中心區的“聚焦”作用越來越強,其承受的人口、就業、交通等方面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1993年經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改變人口過于集中在市區的狀況,大力向新區和衛星城疏散人口。但由于規劃是以改造與發展中心區為導向,大量房地產項目涌入舊城,使市中心區的建筑密度越來越大,人口密度也越來越高。
《京津冀北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主導思想是:核心城市“有機疏散”與區域范圍內的“重新集中”相結合,實施“雙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戰略:
首先是將核心城市無序的過度集中進行“有機疏散”,緩解空間壓力,與此相配合,使區域發展由單中心向多中心形態轉變,形成完善的城鎮網絡。區域空間結構從“星形結構”,即只從一個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的模式,向“雙核心/多中心”轉變,在發展中謀求多方面動態的相對平衡。第二步:以京、津“雙核”為主軸,以唐山、保定為兩翼,根據需要與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調整產業布局,發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構建大北京地區組合城市,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京津冀北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有機疏散”城市規劃理論。毛其智教授說,這個理論是由芬蘭著名規劃師沙里寧提出的。在他的規劃思想里,城市是一步步逐漸離散的,新城不是“跳離”母城,而是“有機”地進行著分離運動。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區,應實現多中心發展;郊區的衛星城,應該創造居住與就業的平衡,這樣不僅可以減輕交通的負擔,更會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沙里寧理論被有效地實踐于諸多城市規劃中,最著名的是大倫敦規劃和大巴黎規劃。
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的“分散集團式”布局引發出嚴重的城市病:交通擁堵,北京市即提出“打通兩廂,緩解中央”的口號,期望通過快速環路的建設,吸引中心區的交通,緩解其壓力。現在,北京已建成了二環、三環、四環城市快速路,五環、六環路的建設也已開始進行,但中心區的緊張狀況并未得到有效緩解。建筑界把這種“單中心+環線”的空間發展模式稱為“攤大餅”。
北京市規委副主任黃艷在接受采訪時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在今年進行修改的前期工作,“分散集團式”城市布局原則將不會改變。
但是她說,城市由綠化空間隔離,綠色生態環可以有效地遏制“攤大餅”。目前,市區綠化隔離地區(位于四環路周邊的地區,是用于隔離市區中心地區和十個邊緣集團,以及十個邊緣集團之間的綠化空間,其功能定位為城市公園環)的建設已接近尾聲。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位于五環路和六環路之間,用于隔離市區與衛星城的綠化空間,其功能定位是城市綠色生態環)的規劃正在加緊研究制定。它與第一道市區綠化隔離地區、城市楔形綠地、“五河十路”綠色通道等綠色空間有機聯系。
有人因此提出質疑,環市區中心地區的綠化隔離帶,由最初規劃350平方公里,減至2000年規劃的125平方公里。在具體實施時,又不知多少地要成為建設用地。退一步說,綠化帶能阻隔“攤大餅”,但是能夠有效整治城市病嗎?比如交通、人口壓力的緩解、城市功能的有效疏散。
質疑只能留待時間去解答。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