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不可忽視“人本意識”
admin
2004-07-20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國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國伍教授對北京市剛建成的輕軌13號線不與原地鐵環線直接對接提出質疑,認為城鐵地鐵不對接不僅讓乘客不方便,而且一旦遇到災難事件,抗干
中國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國伍教授對北京市剛建成的輕軌13號線不與原地鐵環線直接對接提出質疑,認為城鐵地鐵不對接不僅讓乘客不方便,而且一旦遇到災難事件,抗干擾能力亦會相當差。
這種擔憂的直接誘因恐怕還是因為北京7月10日的大暴雨。這場大暴雨全面考驗了北京的城市規劃、公共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管理系統,這其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不得不讓人,包括我們的政府深刻反思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并反思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應發揮的作用。
7月10日的暴雨來的十分及時,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城市的建設絕不只是“面子工程”,城市的“里子”才更加深刻地嵌在百姓的生活當中。政府作為公共部門,責任是建立完全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城市,而非建設漂亮但功能不完善的建筑,或是片面考慮建設的容易程度,但卻以犧牲百姓的方便為代價。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政府官員存在樹立“政績牌坊”的意識或是潛意識是一個關鍵因素。
正是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高樓拔地而起,但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卻跟不上;道路不斷在修,但人們卻不能從道路的增加中享有更多的出行方便;城市綠地大片大片地增加,但除了能吸引眾人的眼球,部分改善周邊環境,百姓似乎享受不到比較實在的好處。歸根結底,是這些建設忽視了以人為本,強調形式勝過了內涵;是政府片面強調了硬件設施這樣的硬指標,忽視了對人本精神、文化內核等的建設。
考慮政績、注重短期效益的建設,盡管在和平時期不會出太大亂子,可一旦出現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或是人為損害,這些設施的缺陷就會顯現出來,而且此時的這種缺陷往往會被放大數倍。
如果事先就樹立了充分的“人本意識”,并在城市建設上予以體現,那么,突發事件帶來的災難就會被縮小若干倍,百姓的損失也就會降到最低點,而化解風險抵御災害的能力恰恰是一個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硬指標”。
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人們安居樂業,讓建筑服務人、造福人、庇護人,而不是讓人遷就建筑。忽略政績意識,樹立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是我們的政府搞好城市建設、建立“人本城市”的關鍵!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