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義:我們應該生存在怎樣的空間?
admin
2004-05-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隨著城市化發展浪潮在中國展開,人們似乎都發現了城市的好處:經濟規?;?,生活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巨大的市場集聚效應,還在把人們組織起來,為實現更人性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而
隨著城市化發展浪潮在中國展開,人們似乎都發現了城市的好處:經濟規?;钌鐣?,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巨大的市場集聚效應,還在把人們組織起來,為實現更人性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努力。但人們在享受區別于鄉村模式的城市生活時,卻普遍懷念失去的那種生活:環境優美、與自然和諧?!皯雅f”造就了現代城市的夢想。美國有一說:“新城市主義”本質是“舊城市主義”,它證明人類是無法放棄那個自循環的綠色生態的。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要求,我們再次采訪了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課題組。
[B]從“理想城市”到“花園城市” [/B]
課題組專家介紹說,回顧西方近一百年的城市規劃建設史,發現所謂“理想城市”是規劃學者根據人們的需求設計規劃出來的,如“烏托邦”(ThomasMore),太陽城(Campanella),法朗吉斯特(Fourier),新協和村(R.Owen),這些理想城市模型成為城市展望性干預的目標。它一方面體現了規劃者對城市發展規律和未來的把握,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體現了人們對城市未來的價值取向,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構想,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正如“烏托邦”理想城市模式,雖然它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狀況不相符,但是它卻表明了人類社會對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思考和探索,充分體現了城市規劃的目標———為人類提供一個美好、舒適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正因為如此,人們才不斷地進行理想城市地目標與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把這些規劃理念用于解決城市出現的各種問題,逐步實現目標與現實的吻合。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危機,迫使許多學者為解決這些危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嘗試。1902年,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EbenezerHoward)出版了《明日的花園城市》,提出了關于花園城市的論證,即著名的三種磁力圖解。
劉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發展史———城市的興衰、發展與未來》中強調:城市規劃應當以人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城市建設和改造應當符合“人的尺度”。這就是芒福德的“有機秩序”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城市在地域空間上必須保持低密度,生活應該回歸綠色自然,即分散化思想。
1918年芬蘭建筑師沙里寧為緩解由于城市機能過于集中所產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機疏散理論。他建議有必要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種改造的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復合理的秩序。既符合人類工作與交往的要求,又不脫離自然,使人們居住在一個城市和鄉村優點兼備的環境中。
19世紀末,美國規劃界認識到,不僅要設計好住宅與住宅群,還必須創造更適合于人們生活的社區。20年代初,在紐約舉行了關于社區問題的討論。為組織好社區生活,并解決住宅受城市交通的干擾,美國早期的社區是采用建立大街坊的規劃組織。美國建筑師斯泰恩(ClarenceStein)是最早正視大量私人汽車時代對城市建設影響的規劃師之一。他設計了1933年開始建設的位于新澤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鎮大街坊。
1929年美國建筑師佩利(ClerancePerry)在編制紐約區域規劃方案時針對紐約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和交通事故嚴重的現實,提出了“鄰里單位”的規劃理念,以此作為組成居住區的“細胞”。
面對大規模的郊區化,人們的反思一直沒有停止過。1961年,簡·雅各布斯在批判現代城市的經典之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就預見性地指出“以汽車為中心”的規劃設計對城市結構與社會生活的破壞,提到過通過多樣化的“小街區”形成“土地的多功能綜合利用”的思想。簡·雅各布斯(JaneJacobs)強烈反對現在城市發展的郊區化模式,反對嚴格的功能分區,提倡“功能混合”。區域及區域中盡可能多的元素都應當超越單一的功能,最好是具備兩種以上的功能,確保對不同時間段出于不同目的外出的人,能夠共同使用公共設施。
[B]從“花園城市”到“新城市主義”[/B]
二戰后,由于城市經濟增長及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自然生態文明的蓬勃發展,“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思想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了解決現代城市問題,各國有關專家、學者一直在進行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作為二戰后規劃理論與實踐中心的美國,孕育并活躍著許多有關城市規劃理論、設計與發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產生的“新城市主義”思潮正日益發揮影響,并引發了當代城市規劃理論思想與城市發展模式的變革。在這一思想自覺與不自覺的影響下,同時伴隨著逆向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現象,許多國家對城市都進行了新的規劃。
1994年,建筑師PeterKatz組織了支持新城市主義的建筑師和規劃師,把他們多年來的作品集中起來,并撰寫論文總結經驗,出版了專著《新城市主義———走向社區建設》,新城市主義的話題才正式在建筑界展開,并被許多人所熟知和接受。
新城市主義的規劃目標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近代各種規劃、建筑思潮的影響,尤其是1900~1920年間“花園城市”的規劃理念,現在已被看作城市規劃史上的分水嶺時期。“花園城市”和新城市主義的相似之處在于:兩者在鄰里之間具有明確的邊界,以突出鄰里的歸屬感;提倡具有居住、商業和就業、游憩、公共活動的混合型的鄰里居住社區。
“花園城市”提出在城市之間設置永久性綠帶,同時具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聯系,從而形成由多個花園城市組成的區域,稱為社會城市;而新城市主義對于區域的發展則提出了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空間發展模式,即以公交車站為中心和以步行距離為半徑的地域作為基本發展單元,周圍設立永久性綠帶,由快速軌道交通串連起來,形成區域性的發展網絡。
沙里寧的“有機疏散”論和雅各布斯的“功能混合”論的辯證統一為新城市主義規劃所用。圍繞城市的基本功能,著意經營,使之密不致擁擠,疏不失繁華。也就是應當將城市的功能進行合理的分散,避免城市中心地區的過度集中;同時,每個分散中心也應該有適度的功能集中,以確保該地區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這種合理的疏密“度”,也是新城市主義規劃中著力倡導的。
西歐的新城規劃理論也為新城市主義所借鑒。新城內的居住社區由鄰里單元或村莊等不同形式的單位構成,每一個居住區設有住宅和社區服務設施,諸如學校、醫療診所、商店、社區活動中心,中心區由商業區、行政管理區和社會活動區組成,新城的工業區基本上位于新城的邊緣地帶,工業區、居住區和新城中心區之間通過公共交通聯系。西歐的新城布局除了在鄰里單元布置傳統的格網狀道路外,還采用了“快速交通”系統,它必須與其他道路盡可能分隔開來,但又與市內普通公共交通銜接成交通體系。
這說明新城市主義并不是全新的理論,在近代城市的規劃中就能找到的影子,這構成了一直以來人們想要塑造的城市空間場所的理論支撐。事實上,新城市主義背后包含的許多規劃思想都稱不上創新,相反它秉承了舊有的城市設計的精華因素。
因此,從規劃的“理論”價值上而言,新城市主義確實沒什么特別新鮮的地方。有人評論說,新城市主義,其本質是舊城市主義(OldUrbanism),因為它所倡導的那些設計原則,實際上就是要把城市建設成為20世紀初城市的樣子。從18世紀末美國建國以來,美國人就認真地規劃著自己熱愛的城市和城鎮。很多的設計原則是類似的,比如,汽車車庫面向后院的小路而不是面向街道;又比如,它所建議的縮小建筑邊界,在住宅正面設計走廊,一邊增進人際交往,這也是20世紀初北美城市中很典型的做法。
[B]新城市主義的理想 [/B]
新城市主義繼續延續了人們對理想城市的夢想:既有適宜居住的環境又有各種便利的生活服務設施,既有城市的優點,也有鄉村的優點,把人們日常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有機的結合起來,人類天性與自然秩序和諧相處。
在俄勒岡州的50年增長規劃“thenatureof2040”中寫道:我們對未來的規劃基于什么是重要的這種感覺。該區域居民一致認為,這兒的自然風景以及社區舒適感對他們來說很重要?!?040增長概念”(2040GrowthConcept)統計顯示了最佳之處的景象:美麗的自然風景、對人和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的保護、安全穩定的鄰里、便利的交通、留給兒孫的資源、充滿活力的文化和經濟。
美國人的夢想是在不停地發生變化,而大都市的形態則是他們夢想變化的直接反映,夢想和都市之間相互作用。二戰過后,以美國中產階級為代表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郊區低密度的住宅”,紛紛遷往郊區,城市出現嚴重的蔓延。這個夢想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Peter.Calthorpe認為,“很明顯,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區模式,創造美國都市新景象,為美國夢塑造一個嶄新的形象。”劉易斯·芒福德在《thecityinhistory》中描述道:“城市有它自己的形態,具有可識別性,市民生活在其中有家的感覺,并且感覺上擁有更大的空間……”
倡導新城市主義的建筑師、規劃學者等提出的思想,一方面是針對日益嚴重的郊區化,另一方面,在后工業社會,不僅是這些規劃師、建筑師希望以新的方式來規劃城市未來,各個階層的人們也有了新的目標價值取向。
雖然只是在發展初期,新城市主義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效力。美國有300多個貫徹了新城市主義理念的新城鎮、村莊和鄰里在規劃之中或已經投入建造。另外還有100多個小型新城市主義填充項目用于重建適宜步行的街道和街區,以修復都市和城鎮布局。目前,光美國就有500個新城市主義項目列入規劃或已投入建造,半數都位于傳統都市中心區。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