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規劃中的歷史
admin
2004-05-01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不久前的新聞中說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又有了新的進展,這倒使我想起了一段人們不常說起的北京規劃歷史,其實這段歷史在北京城市規劃中有著一定的作用,至少局部影響著今日北京城
不久前的新聞中說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又有了新的進展,這倒使我想起了一段人們不常說起的北京規劃歷史,其實這段歷史在北京城市規劃中有著一定的作用,至少局部影響著今日北京城西部的布局。
1985年北京建設史書編輯委員會編輯的《建國以來的北京城市建設》一書第259頁這樣敘述:“日偽統治時期,新辟了西郊新市區和東郊工業區,并以長安街為東西新市區之間的聯絡干線。為此,于1939年新開長安門(今復興門)和啟明門(今建國門),又修筑了長安門至玉泉路以及啟明門至現在西大望路之間的道路。”
20年前,我曾關注過長安街的歷史。有關史料證明,今天的復興門和建國門是長安街上兩個最關鍵的節點,它的命名清楚地反映出抗戰勝利后人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老北京人至今還記得“哈德門”、“平則門”這類有幾百年歷史的名字,而60年前的“長安門”、“啟明門”卻早已被人遺忘了,這也證明了人心向背和歷史篩選吧。
然而歷史是存在的: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領北京,進而占領華北。在它控制亞洲、爭奪南洋并且爭霸世界的整個戰略部署中,控制并穩定東北、華北,建立戰略后方是重要的一步。因此,在一面掠奪,一面推進偽“滿洲國”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建設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試圖使北京成為它侵略整個中國的重要根據地,為此,它對北京的城市發展布局進行了規劃。我有昭和十九年(1942年)版的《北京市街地圖》,全開,彩色印刷。除了北京城區圖外,這幅圖還有“北支(日本人對我華北的稱謂)要圖”、“四郊名勝圖”、“西郊新市街全圖”、“西郊新市街”和“頤和園形勢圖”5個附圖。其中《北支地圖》我有1937年版的另一幅,《四郊名勝圖》我在北京報國寺見過一幅對開彩印的,顯然與這幅出于一系。值得注意的是那兩幅“西郊新市街全圖”和“西郊新市街”圖,在這兩幅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偽時期對北京城市規劃布局的構想。
這構想大約是,在北京城西,今南禮士路至八寶山,藍靛廠至小井間有一“中”字形布局,其干線是西長安街,其南北向在今四環路一線為干線,以西為永定路、玉泉路,以東為豐臺路、萬壽路、翠微路。這個規劃的侵略色彩十分鮮明:布局的北部要建“大和廣場”,西部建“神社”,南北干線叫“興亞大路”,西南部的公路鐵路則直通占領華北的交通樞紐——盧溝橋。這規劃后來由于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抗戰的泥潭而半路夭折。
城市規劃是有政治含義的,這幅圖是一個證明。不過客觀地看,它也提供了北京城市規劃的一種空間構想,除了對北京西部道路建設以及名稱的影響至今以外,在上世紀50年代初,確有一個北京西部新行政中心的規劃思路與其空間布局近似(有圖為證),然而歷史篩選的結果,50年來大家都已經看到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