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最后四合院年內消失 拆除后將修圖書館書庫
admin
2004-04-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提起“四合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其實四合院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筑形式,并非北京專有,在南國廣州,也曾有成片的四合院式建筑。記者日前獲悉,廣州最后一個四合院式建筑——北齋
提起“四合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其實四合院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筑形式,并非北京專有,在南國廣州,也曾有成片的四合院式建筑。記者日前獲悉,廣州最后一個四合院式建筑——北齋將于8月左右拆除,取而代之的將是中山圖書館七層樓的書庫,屆時“四合院”將永遠地走進廣州歷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昨日,記者專門尋訪了這座老建筑,了解到其中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北齋尋蹤庭院深深隱鬧市外墻殘破內清幽記者在越秀中路下車,從廣東省博物館后面的巷門進去,走過紅樓(明遠樓),再往前走就看到一片低矮的平房建筑,帶路的許伯說,這就是廣州最后一座“四合院”——有名的“北齋”。挺立半個多世紀的北齋真的老了,外墻的紅土批蕩已大片脫落,露出紅紅的磚色。外墻上有多處明顯改動過,不是這里堵了一個窗,就是那里又開了新窗。墻邊圍了一圈淺淺的古舊排水明渠。從東繞到西,記者總算找到了入口,門口釘著一個木牌,上書“北齋”。
穿過長滿鐵銹的大門和一條寬三米、長五六米的走道,記者仿佛走進了一個清幽的“世外桃源”,一個大大的庭園,種滿了芒果、黃皮等果樹,還有數不清的各種植物,清脆的鳥鳴回響在耳邊。這個庭院由相連的四列平房合圍而成,平房分兩前后兩排,只有一個大門出入。有的平房外放著鍋盆碗碟,似乎在講述尋常人家的溫馨。
這時,東邊房里走出一名老伯,忙著將一籠籠鳥雀搬到園中“放早”,屋里四名老街坊正靜靜地打著麻將。另有一名中年婦女,正在為房前的蘭花澆水。記者上前與她搭訕,得知她叫萍姐。萍姐說,她在北齋出生,成長,已經住了40多年。據她說,這里最初是按26戶建的,單門獨戶,又渾然一體,至今一直保持著這種“北方大院”的構局。后來又“加塞”了數戶居民,院子才顯得擁擠。
人宅情深游子日夜思故園住戶難舍北齋情目前還有四戶大學教授的后代住在北齋,他們異口同聲笑稱自己是“歷史住戶”。他們描述了北齋亦甘亦苦的生活。原來,北齋全部是兩房一廳的格局,一般40平方米左右。但是院內沒有廁所,最早的廁所是建在院外50米遠。也沒有廚房,住戶們在院外另建了一間廚房,大約4平方米,每日午晚,幾戶人家一起炒菜,飯香菜香彌漫院內。后來,廁所和廚房都被拆了,居民只好在門前挖了化糞池,還統一在門前建起了一排廚房。
北齋是平房建筑,屋面特別高,全部吊起了頂,成了天然的隔熱層,住起來很舒適。萍姐告訴記者,大熱天,廣州處處熱浪滾滾,但一走進北齋,穿庭入屋,立刻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涼。
唯一讓住戶不滿的是,由于北齋畢竟“老”了,上世紀80年代時,不少屋開始漏水,有關部門派了工程隊將屋頂瓦片全部換過,但是將兩層瓦換成了一層瓦,防水效果更差。既使如此,居民們仍不停地對記者說,他們實在不舍得這個地方。
老住戶們最舍不得的當數那個幾百平方米的園子。據了解,為了滿足教授們的愛好,建院時各家門前就留了足夠大的空地,來種果樹和花木,最早種下的是芒果、黃皮、木瓜等果樹。萍姐說,她曾和同住的伙伴們采摘過不少水果,如今60年過去了,果樹年年開花結果,大家卻已各分東西。
萍姐說,搬走的住戶們仍然保留著深深的“北齋”情。大家至今還保持著親人般的交往,每年春節,但凡能趕回來的都會回北齋吃一頓團圓飯,連周邊廣東教育廳的鄰居們也會來湊熱鬧。10號屋曾是一位華工教授的家,他的子女都出國了,但仍難忘北齋,于是十年后大家回到祖國,回到北齋,用雙眼、用相機將北齋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看了個遍,照了個遍,然后揣著半輩子的回憶再遠赴重洋。居民們說,這份親人般的感情,又哪是高樓里“對門不相識”的現代文明生活所能獲得的?
名人逸事考古學家商承祚力保陳家祠不拆萍姐告訴記者,北齋其實很有名。她有一名多年未聯系的朋友,曾給她寫過一封信,地址上只寫著“廣州市北齋×號”,結果竟是寄到了。這件事讓大家發現,原來北齋這么著名的。
北齋的有名也與它的住戶有關。一些國內知名的中大老教授就曾在此居住,其中名氣最大的當數15號的商家,也就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商承祚先生的家。商承祚有一樁鮮為人知的功勞——陳家祠的保留他出了大力。當時大家都說拆了,他據理力爭,認為不但不能拆,還要將它利用和發展起來。陳家祠最終逃過一劫,成為廣州目前最受歡迎的景點。而當年,為了不讓西堂被拆,商承祚也多次上書給有關部門,要求保留。但西堂最終被拆,這也成為商承祚的一大憾事。
記者昨日采訪到商承祚的兒子和孫女。他們對北齋要拆齊聲表示“可惜”。商女士認為,歷史遺跡拆了就永遠失去了,北齋這種歷史久,建筑特別的民俗景觀,有條件的話還是應當保留下來。商老先生則認為,西堂被拆已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與西堂一起的北齋也要消失,廣州的四合院建筑就絕跡了,廣州又少了一樣民俗景觀,確實讓人嘆息。
發展規劃拆除北齋建書庫住戶8月前搬遷記者了解到,作為廣東文化標志性建筑的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工程動工在即,8月左右北齋也要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將是中山圖書館七層樓的書庫。
就北齋是否值得保留的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北齋產權所屬——中山圖書館的館長李昭淳。李館長表示,北齋目前已經成為“都市里的村莊”了,雖然有專家學者將之稱為南方的“四合院”,但他認為,北齋并不是四合院,因為四合院是以北京建制形式來命名的,而北齋只是外形類似,卻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四合院。
李館長認為北齋是時候完成它的歷史任務了。它讓居民生活在一種舊式文明里,與現代文明生活脫了節。如院里沒有廁所,每天早晨居民們都要去公共廁所倒“夜壺”;平房雖然冬暖夏涼,但又黑又濕,而且由于年代較久,白蟻叢生,居住極不安全。當初它沒有與南軒、中齋和西堂一起拆除,是因為要留著作為中山圖書館的發展地。而目前,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工程已提上日程,北齋已經作為14400平方米的七層書庫用地納入規劃。他認為,北齋雖然一直被認為是廣州最后一座四合院,但是它的現狀已經不適宜居住。雖然它是一個民俗景觀,但是,相對建設文化大省的宏業來說,保留價值并不夠改擴建的意義。
李館長介紹說,北齋的拆建計劃是很慎重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市規劃局就同意建書庫;去年7月,該館向市文化局報批地塊用于擴建時,明確周邊只保留國民黨一大會議、紅樓和天文臺,而北齋經文物專家鑒別后,一致同意可以拆。最近,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工程項目建議書,已經向省計委報批,定下5個億進行改造。據悉,這是廣東省文化大省建設中一項大事,改擴建后的中山圖書館將成為廣東三大文化標志性建筑之一。
目前,北齋已經不再進行維修,今年8月或最遲年底,北齋就要拆掉,進入改擴建工程的四通一平階段。而8月前,中山圖書館將花1000多萬元,買商品房租給現有住戶或采取存量供房的方式賣給原住戶。安民告示不日將貼出。屆時,居民們將告別“都市里的村莊會”,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來龍去脈中大教授長居地曾與名人為鄰里據了解,北齋所在地最早是廣州的貢院,上世紀20年代,附近興建了南軒、西堂、中齋等院落,與貢院一起成為中大的校舍,貢院在抗日戰爭時被夷為平地,1946年原地上建起了北齋,作為中大教授們的住房,并與南軒等合成大的四合院,其中只有西堂是兩層樓房,其它都是平房。解放后,南軒、西堂、中齋被拆除,興建了省博物館和中山圖書館。
在這片四合院群里,最出名的是西堂,解放前就遍布名人足跡。曾為中山大學教授的魯迅,就曾在設于西堂的中大教學樓里授課。而毛澤東第三次到廣州,建立農民運動講習所時,也曾住在西堂,從西堂經文明路到講習所是他每日必經之路。此外,鄧穎超等人也是西堂的住客。因此,當時拆西堂時,商承祚等老專家認為,西堂不僅留有眾多歷史名人的足跡,而且建筑形式極具民俗景觀價值,拆之可惜,曾為此力保。
為什么南方會出現北齋這樣的四合院?當時負責設計建造的華南工學院教授劉英智之女劉明慧女士向記者作了解釋:劉英智是中國早期的留日學生,比較喜歡日本的平房建筑,再加上他對北方四合院建筑也很有研究,因此,當中大委托他為大學教授們設計住房時,他的首選就是四合院式建筑。而且,當時中大有許多教授是北方人,建四合院也可適應他們的居住習慣。另一個原因是,當時人們都穿木屣,如果建成西堂那樣的樓房,走道上木屣聲極易影響他人的工作休息,而作為平房的四合院則無此隱憂。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