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已成為西安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競爭力的地區
admin
2004-04-04
來源:景觀中國網
3月23日,雨過天晴,筆者登上少陵園畔。遠處青山峻嶺依稀可見;近處一座座大學校園初現規模,一個個園區腳手架井然林立。幾年前這里還是田園牧歌,如今一個以科技、教育、商貿、旅游
3月23日,雨過天晴,筆者登上少陵園畔。遠處青山峻嶺依稀可見;近處一座座大學校園初現規模,一個個園區腳手架井然林立。幾年前這里還是田園牧歌,如今一個以科技、教育、商貿、旅游為主的現代產業群正在迅速成長。長安已成為西安乃至陜西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干部群眾說:長安好像架在了車輪子上;市上領導講,長安規劃氣勢大、開發力度大、發展變化大,鼓起了精氣神。明眼人卻都知道,這是長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果。
一看:科學定位贏品牌
在長安采訪,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這里的城鄉差別正在日益縮小。走過恢弘的長安廣場,踏上雙向六車道的韋郭公路,只見西北政法學院、西安郵電學院、陜西師范大學等新校園,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郭杜工業園路網縱橫交錯,嶄露出強勁的后發優勢。這個張揚著巨大發展潛力,顯現出無限活力的新城區,有賴于新長安發展觀的確立。如果說2001年,長安區委、區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以城市化建設為核心,以“一帶九園”建設為重點,實現高新技術、高等教育、旅游休閑、都市農業、商貿三產“五大突破”,使長安在新一輪發展和競爭中盡占先機,贏得品牌。那么去年7月,不滿足現狀、勇于創新的長安決策者,沖破傳統觀念束縛,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將視角觸向世界,又一次大膽提出了實施“新長安戰略”、打造西安副中心的宏偉構想,則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高尚發展區的生動詮釋。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教文化生態新區,增強區域自主發展能力、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長安在西安乃至陜西的領先地位,科學框架了長安新的更大的奮斗目標。按照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的建設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大規模改造舊城、高標準建設新城,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成為長安追求競爭力的主陣地。構筑以“一帶九園”為基礎,以吸引多個國內外企業總部和專業化產業園為核心的魅力長安;塑造以名牌大學為依托,以軟件研發企業為主體,集產學研和孵化機構于一體的知識長安;創建以西部綠洲為中心,以“四塬、三水、二路、一帶”為綠化重點的生態長安,不僅吻合了長安重點產業發展方向,豐富了長安規劃內容,明晰了長安未來的科學發展定位,也為實現“長安西安領先”的大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看:環境創新贏先機
“抓建設搞開發,不能追求經濟增長率,不以犧牲生態環境和百姓利益為政績”,這是長安區委書記錢引安、區長楊立常說的一句話。去年以來,長安區積極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在考核內容上,既要看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又要看環境治理、就業和社會保障;既要看經濟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全區先后治理秦嶺北麓旅游發展帶不符合生態的項目30多個,使百里終南山綠色長廊煥發生機。
招商引資中污染項目不要,異地廢棄項目不要,國家淘汰項目不要。長安區遵循無污染、前沿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于引進的項目,堅持與環保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灤鎮、子午街辦有6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前來洽談,他們在考察中發現項目有污染危害,毫不猶豫將其拒之門外。地處城區以南,大學城附近的(左氵右橘去木)河在治理后,近千畝水面碧水蕩漾,水鳥群集,不少開發商看中這片風水寶地,要出重金開發房地產,長安區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力排眾議,請來專家,高水平規劃設計了“樊川湖”,建起了供市民休閑的(左氵右橘去木)河公園。生態建設對外商產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全區已引進項目416個,合同內資277億元,合同外資8100萬美元,建成投產項目252個。
三看:統籌發展贏民心
立足區情,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和扶持政策,鼓勵鄉鎮、街辦在差異化競爭中統籌聯動,培育優勢,是長安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幫助農民增收的一項策略。撤縣設區的長安,加速邁向城市化,但目前農村農業仍是重點,農民增收仍是關鍵。區委、區政府在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一改往年建大棚定任務,抓養殖下指標的做法,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把結構調整的決策權真正交給農民,用科學政策引導農民調結構,務果菜、種花卉、建基地、搞示范,先后建起了高橋、細柳、杜曲、大兆等五大產業基地和十個養殖小區,引進了西安聞天集團、陜西紅葉集團等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產地交易市場和鄉村集貿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網絡,不僅拉動了特色主導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統籌區域發展,構建社會資源共享機制,是長安區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區上建立了專款扶持資金,加快山區建設,對缺乏發展條件的山區鄉村,依靠財政支持和市場手段,實施“移民工程”,目前全區已有151戶、550名移民下山,基本實現了有居有業。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