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申城地下空間:目前僅開發千萬分之七
admin
2004-04-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作為上海重要城市景觀的外灘,將看不到現在車水馬龍的景象,一條地下道路從吳淞路橋一直通道復興東路,將過境交通車輛導入地下通過,地面的交通功能將更多地被旅游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作為上海重要城市景觀的外灘,將看不到現在車水馬龍的景象,一條地下道路從吳淞路橋一直通道復興東路,將過境交通車輛導入地下通過,地面的交通功能將更多地被旅游休閑功能所取代。作為上海中心區地下道路建設的一部分,外灘地區地下道路的可行性研究有望提上議事日程。
記者日前拜訪了從事地下空間研究20余年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間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侯學淵教授。他認為,大城市發展離不開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按照國際大都市的標準,上海地下空間開發并不發達,未來上海的地下空間發展大有文章可做。
[B]地下空間開發是為了使地面空間更好的發展[/B]
目前上海地下空間已開發的面積約440萬平方米,約占上海6340平方公里面積的一千萬分之七,其發展潛力巨大。侯教授告訴記者,由于地下空間的開發對解決交通擁堵、改善城市環境、保護城市景觀、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的大城市都在加緊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研究。
據了解,美國的波士頓將原先的高架路“搬到”了地下,修建了一條地下道路,不僅緩解交通擁堵,降低城市12%的一氧化碳排放量,還可以使城市在許多方面受益,由于高架橋的拆除,可騰出近30英畝土地,其中的四分之三被用于城市綠地和開敞空間的建設,在中心區種植2400株喬木和6000多株灌木。現在從空中俯瞰,以往擁擠的景象沒有了,看到的是長長的綠化帶。在北京,一條從前門穿越天安門、故宮的南北向地下道路已列入規劃,用來解決北京市的交通阻塞問題。在上海,正在結合人民廣場的綜合改造,建設一條四通八達的地下人行通道,以減輕該地面交通的壓力,而地鐵靜安寺站40萬平方米的地下廣場也已列入規劃。
“其實,許多大城市正變得越來越擁擠,而地下空間開發是為了使地面空間更好的發展。”侯教授說。
[B]上海的地下空間研究在四個方面展開[/B]
將來的地下空間將不僅僅只有地鐵、隧道、地下廣場、地下道路等幾種式,還包括地下街、市政隧道(共同溝)、大型地下儲氣設施、地下雨水儲存設施、地下垃圾站房、地下車庫、地下變電站、以及大型綠地、居住區和世博園區的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等形式,可謂豐富多彩。
侯教授透露說,為充分、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為上海地下空間開發規劃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上海正在著手研究和將要研究的課題從內容上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整合地鐵建設,建設現代化的換乘樞紐、地下街等地下交通設施,形成完整的人流的高效移動系統。目前上海的地面公交、火車等與地鐵以及地鐵與地鐵的換乘距離普遍過長(如人民廣場換乘樞紐公交與地鐵的換乘距離接近1000米),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整體運輸效率。實踐證明,交通工具間比較適宜的換乘距離在300米左右,這就要考慮把公交換乘站安排在地下。
內容之二是利用地下空間構筑現代化、立體化的城市交通體系,實現人車分流、保證地面交通的暢通,地下道路的建設將是主要形式。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高級顧問委員會研究認為,為優化上海的城市空間形象,將來應將外灘及浦東陸家嘴世紀大道等城市景觀軸線地區的過境交通車輛利用地下道路導入地下通過;同時從城市綜合防災的角度考慮,上海最少應有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浦東浦西的地下道路,并根據需求適度發展地下立交(包括人行過街道)。
內容之三是利用地下空間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的停車設施---地下停車場。一般而言,城市每增加一輛注冊機動車,將導致1.2~1.5個停車泊位的需求。而目前上海的城市停車設施嚴重匱乏,且規模小,一般只能停上百兩車。為此,將結合城市綠化、地下街、地鐵施工等項目建設地下車庫,建設的規模以300個左右泊位為宜;而像停車設施需求量較大的陸家嘴等區域,可將各獨立建設的地下車庫通過地下道路連接成為地下車庫群,以減輕地面交通的壓力,發揮各地下車庫的最大效率和區域地下車庫的整體效率。
地下交通空間開發利用的內容之四,是利用地下空間跨越黃浦江、長江等自然地理條件對城市發展的制約和限制,如滬崇蘇越江通道,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B]整個城市的地下連成一個網絡[/B]
據有關專家介紹:現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可以達到地下30~50米的深度,將來可以達到100米的深度,使地下空間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網絡,地下管線與附屬建筑物、交織的軌道交通網、四通八達的地下“高速公路”等都可以在不同的層次“對號入座”,如同《黑客帝國》錫安城,達到“人在地面、車在地下、物流在地下”的發展目標。
將來在徐家匯、五角場等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你可能看不到擁擠的車流,聽不到煩人的喇叭聲和刺耳的剎車聲,也沒有車輪滾過后揚起的灰塵,人們在休閑中購物,也可以在購物中休閑,而要離開只要通過中間的豎井,就可以進入因為地下完善的交通網絡。侯學淵教授在向記者介紹地下空間的發展前景中,描述了在他心目中的未來景象。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