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隨著大型城市項目展示出歐洲都市建造城市的新方法,生態大道(一個生態氣候學大道,位于馬德里Vallecas郊區發展規劃中,占地2.55平方米)證明了將一個枯燥、毫無生機的社區改造成生機勃勃住宅區的能力,建造氣候宜人的環境和行人道路,以及營造之前不存在的集體認同感。新興的生態現狀與城市基礎需求的結合就將建筑、城鎮化和景觀結合,重新定義我們看待郊區擴張和街道的方式。
可持續城市設計的實驗會彌補因不良規劃造成的社交活動的缺失,因此這樣的項目很有必要,而生態大道具有修復效果,激勵活動,讓一個戶外空間達到生態適應性目標,安裝3個經處理的、舒適的圓柱體展館,稱為“空氣凈化樹”(像真正的樹木一樣運作,但不需要幾十年的發展),在城鎮擴張邊緣的行人友好型道路上具有有用的內部空間。它是一個臨時性結構,提供城市街景怎樣適應逐步變熱的城市環境的長期解決方案,這樣它就為該區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未來。全球各種極端氣候中正在發展建造公共空間比周圍環境低10攝氏度的理念,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成為以汽車為主社區的一個休息所。
該項目建造時間為2004年—2007年,分兩個階段完成,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一直貫穿整個設計程序,如材料使用(大部分回收的)、像太陽能電池板這樣的替代能源的使用以及空氣調節,使用各種被動方式降低夜間照明能耗以及最優化能源效率。根據能源自給自足的特性,只消耗能夠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產生的能源,經由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額外能源可以賣給電網,再投資這個結構自身的維護。現有的技術經常被重新設定,與其他元素結合用于現成的建筑,借用農業的氣候適用性技術構成一個長期的資源管理模式。這樣公共空間與綠色空間和開放區域網一起成為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模型和結構的基礎,社交生活和城市關系的主軸。
這3棵人工樹是從公共綠色空間最棒的生態氣候機制是樹木這一理念激發的靈感,營造出同真正樹木一樣的小氣候,構成環境溫床,培養樹木生長、居民的發展。這種感覺就像站在一個大型防護樹之下,而不是一個人工控制的氣候里,處于室內、室外之間的某個地方。因為一個空間的可持續性主要取決于其社交可持續性,在社區產生活動很重要,增加這個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這條大道的特點進一步凸顯,空氣凈化樹將不對稱性強加到單一對稱的城市生活中,為車輛交通建造出新型的道路布局。現有廣場內的樹木密度減少了汽車的數量以及交通的速度,行人重新出現在郊區的公共空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