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重建的源起
水源安全是Biesbosch Museum Island開發的主要原因。作為國家水源安全項目的一部分,4450公頃的Noordwaard澤地已經變成一塊水源保護區。Biesbosch博物館的兩側的土壤被挖開,從而形成一座新的小島。
對于大多數游客來說,Biesbosch博物館是游覽Biesbosch國家公園的起點。但老的博物館已經過時且不能沒有能力服務越來越多的游客,餐飲設施尤其缺乏,而且展覽本身也需要更新。2012年全年,約35,000名游客參觀了博物館,但僅在重新開放后的3個月內,游客人數就已經超過30,000人。
博物館建筑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材料和能源浪費,老博物館六邊形的結構被保留,且在它的西南部,加蓋了一座1000平米的新建筑。新建筑以其大面積的開窗為特征,面向島上的花園開放。其中包含一家可以欣賞周圍美景的有機餐廳,以及臨時展覽空間。
原有建筑內的功能空間包括常設展廳、圖書館、多功能劇場以及包括接待和博物館商店在內的入口大廳。在那,游客可以獲得游覽Biesbosch國家公園的相關信息,購買進入博物館的門票以及租用電動船。新開的天窗為荷蘭林業委員會和公園理事會的工作人員提供了辦公室采光。
新老建筑為大地的景觀所環繞,也被滿草的屋頂所覆蓋。事實上,屋頂增加該地區的生態價值,為其營造了可以稱之為大地藝術的雕塑,同時也使自身在環境中凸現出來。起伏的屋面上是小山一樣的景觀,其間鋪有小路,小路的盡端有一座可以瞭望景色的平臺。
展覽
新的常設展全面展示了Biesbosch的歷史、文化以及博物館藏品。Biesbosch的發展歷程分散在7個展廳內,從1421年Elizabeth洪水到如今成為休閑放松的新場所。展覽的內容含蓋原住民、經濟、工藝和自然環境,在多媒體空間內向公眾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原始的影像資料、訪談和工具提供了一個生動而個人化的對該區域和原住民的展示。
能源
新老建筑在設計時都注意將能耗減少到最低。大面積的玻璃使用最先進的隔熱玻璃,不必要使用百葉窗。西北側的土方和綠色屋面同時起到隔熱和保溫的作用。寒冷的天氣里,生物燃料爐通過地熱系統為室內提供舒適的溫度。暖和的時候,河水流入同樣的管道為室內降溫。
柳樹過濾器
生活污水的凈化是通過柳樹來進行的:這在荷蘭當屬首次,要感謝當地柳條編織的傳統。柳樹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物質,來幫助自身生長。凈化后的水流入濕地,最終匯入河流。柳樹被伐后,可用作生物燃料,用于博物館的采暖或其他功能。
就地取“材”
博物館就地取材,不僅僅體現在能量供應和污水處理上,還同樣體現在當地微釀餐廳的菜單上。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多是過去在Biesbosch工作過的志愿者。甚至承建商和工人也大都來自附近地區。Biesbosch有豐富的采摘和加工自然材料的歷史。新建筑中的博物館的藝術空間,全部使用當地出產的自然材料。上世紀中葉,嚴重的污染使鱘魚和鮭魚從該水域消失。Haringvliet閘口建成,水質變得干凈之后,這些物種又重新回到了此處,餐廳內池塘的設計就是在隱喻這一點。
淡水潮汐公園
博物館島將在2016年的春季竣工,淡水濕地公園從新挖開的小溪中引水。潮汐和季節性的水位變化可以在小溪傾斜的岸邊清晰地察覺到。同時,傾斜的溪岸也創造了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蜿蜒的通往小島的小路,由于水位的變化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
“Biesbosch體驗”水體模型
“Biesbosch體驗”水體模型同樣會在2016年的春天完成,它將通過展示當地的圩田、堤壩和溪流,來闡釋控制水的原理和重要性,以及海平面上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半小時的循環周期內,水位從極低變為極高。大人和小孩可以通過操作各種閘口來改變水流的過程。
De Pannekoek露天博物館
De Pannekoek露天博物館位于河的另一邊,其標志是一顆名為“griend”的柳樹,在那里游客可以回到過去,看到仿真的鴨子、海貍小屋以及柳樹和蘆葦建造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