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技術
由來自臺北的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俄亥俄的April Yang Design Studio以及一只跨學科的專業小組組成的核心技術團隊,UNStudio通過仔細分析桃園現有的機場現狀,包括基地和基礎設施的限制以及未來運作的需求,再次審視現代機場的類型模式。
從個人的旅行體驗出發,UNStudio認為最近建造的機場對空間的塑造空洞而乏味。Michael Speaks(競賽評委,雪城大學院長兼教授)認為“UNStudio提出了最為創新的設計概念。”他指出“評審團一致同意UNStudio設計的機場是他們最想親身體驗的。”以“場所營造”為設計概念的核心,創造出一種與同類型機場完全不同的新的室內生態學,為用戶體驗而設計,讓UNStudio的設計從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
UNStudio機場方案的特點是高效,行走距離短,索引式的功能設置符合旅客的行為習慣。尺度雖小,但足夠實施現場搭建的場地現狀使得使用預制裝配構件快速建造成為可能。而這一切都要歸因于整體設計時制定的簡易、快捷、高效、可持續的實施策略。
空間布局的組織結構清晰
序列性的“場所營造”方便乘客定位
注重用戶體驗打造宜人的空間尺度
航站樓尺度的場所營造
航站樓的設計特點是行走距離短、最小限度的樓層交換以及直觀的人流指引體系。
Ben van Berkel指出:“設計方案在為乘客提供了清晰的組織系統的同時,也滿足旅客對便捷和舒適的需求。”
在創作“場所營造”這一核心概念時,UNStudio設計了一序列舒適、實用和具有導向功能的空間。通過調節光照、濕度、溫度、空氣流動等物理條件創造出的不同的微氣候來回應各個區域的不同主題,如植物、媒體、藝術、臺灣文化等。在UNStudio的3號航站樓方案中,建筑對環境的種種制約做出回應,這一既外向又內向的殼狀物與周遭形成和諧的氛圍,確保了整個空間的完美呈現。
剖透視
主題綠化區
媒體播放區
購物區
帶天窗的扶梯空間
可以看到窗外景觀的機場傳送帶。
起伏的屋面起到引導人流的作用。
機場尺度的“場所營造”
新的航站樓將會成為臺灣和空港區的門戶。主入口設置在航站樓的西南端,這一立面將成為桃園機場最具視覺標志性的象征。
Ben van Berkel說:“為了給顧客營造置身最頂級國際機場的體驗,有必要將功能性、靈活性以及美好的氛圍統一起來,創作一座值得回味的機場。”
在UNStudio的設計中,旅客的行程在航站樓之外就已經開始了,起伏的屋頂會引導人流前往不同的入口。
臻與細節,無論在什么尺度,保證了UNStudio的設計達到了整體的統一。“場所營造”的策略不僅吸引著使用者,也吸引著機場行業相關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