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項目的地點位于泰國一處丘陵地帶,周圍樹木蔥郁。 建筑物的核心是鋼結構。 建筑的外表面用網眼狀的幾何形體織羅圍合而成,并偽裝成巖石的樣子。材料使用的是一種輕質的具有一定耐久性的生物膨化泡沫,這種材料由碎木屑制作而成,目前還在測試階段。建筑的窗戶使用銀色涂層的層壓玻璃,以防止紫外線的侵入,且能反射周圍的景觀。整個建筑中只有一半在人類活動范圍內的窗戶是透明的,另一半屬于金絲燕巢穴的窗戶則是全黑的,后者通過玻璃上的涂層保證其內部陰暗的氛圍和合適的濕度。目前,工作室已經用機器人完成了小尺度的原型實驗和3D打印模型。
雖然這是一個眾籌項目,但設計師認為“這并非一個商業行為……發起此次眾籌的動機之一是‘分享’概念和時間。網絡和社交媒體,讓建筑師有機會自下而上的同公眾進行對話。”
雖然視頻有一些搞笑和古怪,但項目本身值得嚴肅地關注。MMYST可以被看做是對Felix Guattari生物智學理論——將“環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和精神生物學”鏈接起來——的開創性的實踐, 而項目本身也頗具野心:挖掘新的人類和非人類共同居住的可能性;開發建筑募資、建造和使用的全新模式。
MMYST跟當下的語境息息相關。這樣一種試圖將哲學、生物學、經濟學、政治學雜糅嚙合成一個單體的嘗試,非常罕見,卻也是時代所需要的。
一座由機器人建造而成的建筑……
it’s a building done by robot….
這是關于:
1)人類與鳥類為了相互的利益共生共存(Mutualism指的是分屬兩個物種的生物中任何一方都能從另一方的生命活動中獲得好處。)
2)時間共享,超過10年的“使用權”協議(包括保潔、洗衣、建筑與景觀維護、當地的服務以及接下來的各種狀況)。
3)一個建筑項目,通過來自計算機和機器人實驗的多種創新科技,定義一種于現實相呼應的美學策略(碎木屑膨化成生物泡沫……如同巖石化成巖漿四處流溢)。通過這些研究和技術,發展出一個具有群落特征(一種動物、植物和礦物共存的均衡狀態)的“連續統一形態(把幾種各異的結構以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的設計,成為技術擴張之其他領域的一個范例。
特殊材料和機器人技術
建筑物的核心是鋼結構,包括柱子和框架結構,建筑的外表面用網眼狀的幾何形體織羅圍合成一體。大尺度的窗戶使用帶銀色涂層的層壓玻璃,以防止紫外線的侵入,且能反射周圍的景觀。只有一般的人類活動范圍內的窗戶是透明的,另一半金絲燕巢穴內的窗戶則是全黑的,用玻璃上的涂層保證其內部陰暗的氛圍和合適的濕度。我們還將使用一臺固定在升降機上的機器擠壓機制造流動性的建筑表皮(一種輕質的具有一定耐久性的生物膨化泡沫劑——由亞麻的淀粉制作而成,目前正在測試階段)。工作室已經用Kuka 6 axes R10KR1100型號機器人完成了小尺度的原型實驗和3D打印的房屋模型。
聲明
這座建筑,包含生物智學(Felix Guattari)和人智學(Rudolph Steiner)的思想,將現實條件納入考量之中,以一種生物形態主義探討空間和時間的共享,通過眾籌來進行自我推廣,從傳統建筑模式的權利的桎梏中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讓少數人為多數人作出決斷。
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建筑師有機會自下而上的同公眾進行對話。這一項目和其采用的眾籌模式,就像一顆落入池塘的石子,用態度、用設計、用高科技和生物智慧來誘發對共享、交互的重新定義……通過相互合作和滲透去檢驗未來十年交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