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建筑師:Tom Wiscombe Architecture
地點:臺灣 金門
新時代的連通港
金門客運中心建造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一種文化形象。因此,金門獨特的歷史是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金門文化發源于福建,14世紀正式取名為金門,由于地處邊境,多文化聚集,貿易十分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7-1945)曾被日本占領,1949年國共內戰之后受到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控制。
1949至1992年間,金門從一個安靜的小島逐漸演變成軍事前線,小島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地底是保護人類和船艦的三維防空洞及海底隧道,地表則遍布著各種軍事設施。由于海峽兩岸關系緊張,冰冷的大炮、清晰的宣傳標語和一排排坦克充當著交流的語言。
然而,共同的文化經濟歷史,共享的資源(如戰爭時期的水資源及現在計劃修建的供水管道),對金門島嶼歷史地位、自然環境和建筑風格的認同感一直緊緊維系著金門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情感紐帶。
現在,兩岸關系逐漸緩和,戰爭時代已經結束。需要一種全新的交流形式再次激發金門的活力。民俗公園、野生動植物、古城和軍事遺產將吸引新生代 的參觀者和移民。2001年開放的自由行和進一步發展的“三通”項目對推動大陸—金門關系至關重要。近來,臺灣政府和中國政府頻繁的高層對話對開放交流、貿易和交通做出了巨大貢獻。金門港口碼頭的設計不僅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更是一項崇高的使命。金門乘客服務中心反映金門復雜的歷史身份的同時更應著眼于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的設計既標志著開放交流的新紀元,又反映了金門獨特的地方文化。從廈門遠眺,硬朗的輪廓清晰可見,其最大的特征是從頂端上升的動態形象。正如城市名“金門”的“開啟”之意,這座大樓將成為金門開放和轉型的標志性建筑。樓頂構造取自金門建筑的特有風格。金門建筑復雜多變的屋頂訴說著它的歷史,發源于臺灣和中國福建省的燕尾狀和鞍形屋頂在這座島上隨處可見。
善用復雜編織材料的傳統和金門的建筑風格在設計中也有體現。外觀由三個相互交錯的圖騰形成—橫紋板材、自由曲線接縫和迷宮式斜紋。這些圖騰的結合產生出一種交錯的和諧感,讓人聯想到金門當地建筑的特色斜紋紋理,以及島嶼上到處可見的材料尺寸和方向的不規則拼合。我們的設計是對建筑工藝和風格的現代化詮釋。
島嶼上的建筑、裝飾藝術和國家公園內種類繁多的鳥類和鮮花展現出來的豐富色彩如一個天然調色板,將金門打扮得獨一無二。我們在建筑內部借用了這些“金門色彩”元素。獨立設備、墻壁圖案、樓頂噴涂和燈光效果采用紅、橘、黃、綠四種顏色,創造一種豐富的色彩感。夜晚,色彩從建筑內部延伸到水面,此時,港口碼頭看起來更像是透明的鏡子或島嶼中心,而不再是普通的基礎設施工程。
五個方向各異的水晶體嵌套在水平的盒狀建筑之中。這些水晶體向外伸展,實現了整個建筑從水平到垂直、外部輪廓從硬朗到柔軟的完美過渡,同時展現出單項建筑元素和全新組合整體的魅力。水晶體和寬大的建筑外殼之間形成了拱形區域空間。出境大廳是一段段壓縮的延續空間,為旅客帶來難忘的不連貫空間體驗。拱形空間還產生煙囪效應,向上排除熱空氣,向下引入外部冷空氣,形成可持續的自然通風系統,起到輔助空調系統,降低秋季至春季用電量的作用。
水晶體的設計將人流自然導向輪船。從空間上來說更貼近大自然中的多樣化空間,而非城市或現代規劃中的網格空間。沒有了繁雜的通道和引導標識,旅客享受到簡潔便利的通行體驗。
水晶體內設很多封閉空間,如商業區、出境層的酒店以及位于上層的行政區。在水晶體上層購物或休息的旅客可看到下方宏偉而忙碌的港口碼頭,感受到天然的三維空間效果。最大的兩個水晶體上層用作港口運營區、行政區和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部分水晶體采用雙層外殼,內層是簡單的幕墻結構,外層是穿孔金屬面板。這樣在觀賞外部景色的同時可遮擋強烈的陽光,還可保持建筑輪廓的硬朗風格。此外,由于水晶體是樓中樓的結構,與自然通風的處境大廳相比更有利于控制溫度和濕度,保持宜人的微氣候。
屋頂綠化步道產生了綠化帶延伸的虛擬效果,將整個建筑變成陸地和海洋連接的紐帶。綠化步道對所有團體開放,可舉辦娛樂、文化和社會活動。步道沿大樓臨海端而設,在這里可以看到往來的船只、小金門島、建功嶼和中國大陸,還可看到港口內陸、以及附近的水頭鎮和矗立山間的茅山塔。多樣的樓頂造型創造出動態的空間感,并起到遮陽擋風的作用。幾條通道向下到達出境大廳的公共區、酒店和商店,樓頂形態兼具文化功能。步道多樣化的植物種類是金門獨特自然環境的延伸,漫步于此,不禁讓人產生一種庇護所的奇妙感覺。
港口物流、安全性及靈活性
本項目的設計是在“體現藝術之美”的宗旨下進行的。旅客的流暢通行、明確的安全區域、手續辦理、未來應急事件和建筑升級的靈活性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將出境大廳和入境大廳設計在不同樓層,并分別設計了獨立的下客區和上客區,通過分離人流和車流減輕交通擁堵狀況并為未來更大的交通負荷預留空間。每一樓層的X光安檢區、護照和檢票口、等候區都用可移動的不透明玻璃屏風隔離開來,以防港口未來因船舶大小和國內外交通比例的改變調整格局。
港口碼頭的各個泊位均能滿足國內外船舶的??啃枨?,所有登船口和登陸口設護照監管和海關監管區,國內旅客可直接繞行。我們相信港口的靈活程度一定能滿足正在快速變化的兩岸關系以及金門港口網絡輻射至東南亞甚至更遠地區的潛在需求。
我們已經做出東部的第二期擴展計劃,可設S4、S5和S6三個碼頭,簡單經濟地延伸出境層和入境層而不必改變已有基礎項目、循環網絡和結構網絡?,F有的登船走廊也可方便地加設電梯,一直延伸到??吭跂|部更遠處的船舶。
能源
引入綠色建筑設計的三個策略:自然通風(被動式通風11月--3月,減少對空調的依賴),雨水收集再利用(屋面收集后在用于中水和灌溉景觀,并存儲以在旱季使用),采光(北向開窗提供光照有避免過多日曬)。此外表皮的高反射率可以減少建筑外界熱量的吸收。
結構和外表皮
整座建筑的基座是8米見方柱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分是鋼結構。水晶體為混凝土構造,其組成了整個工程橫向支撐系統。建筑外表皮為可以抵御海洋腐蝕的板材(分為穿孔與不穿孔兩種)。在單一的表皮上分布著高性能LOW-E玻璃便于采光并阻隔過多的熱量。外表皮相當輕盈,即便單個面板尺寸較大也能輕松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