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獲獎揭曉
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榮獲201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
北京時間3月18日,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在美國洛杉磯宣布,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榮獲201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伊東今年71歲,其建筑師事務所位于日本東京。伊東豐雄是第六位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日本建筑師,此前的五位日本籍得主分別是: 1987年獲獎的丹下健三(已故)、1993年獲獎的槙文彥、1995年獲獎的安藤忠雄、2010年獲獎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團隊。
普利茲克建筑獎被譽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本屆頒獎典禮將于5月29日(星期三)在美國波士頓的約翰•F•肯尼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舉行。這將是波士頓首次舉辦普利茲克建筑獎的頒獎典禮,而頒獎禮地點的選擇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的設計者貝聿銘曾在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殊榮。
普利茲克先生在宣布獎項時指出:“我們非常高興能在肯尼迪圖書館舉行頒獎典禮—更重要的是,頒獎當天正值約翰•F•肯尼迪的誕辰周年。”
普利茲克建筑獎于1979年由已故的杰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迪創立,每年授予一名在世的建筑師,以表彰其在建筑設計中所反映出的天賦、遠見和責任感,及其通過建筑藝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居環境所做出的恒久和卓著的貢獻。獲獎者將得到10萬美元獎金以及一枚銅質獎章。
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在英國的家中引用今年評委會的評審辭來說明獲獎原因:“伊東豐雄在其職業生涯當中,創作了一系列將概念創新與建造精美相結合的建筑。四十年來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蓋了圖書館、住宅、公園、劇院、商場、寫字樓及展覽館等諸多類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與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獨特天賦的專業人士,善于在每項任務及每塊基地中尋求機遇,并投身于發現新事物的過程。”
伊東豐雄1965年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筑系,之后就職于菊竹清訓聯合建筑師事務所,1971年,在東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為都市機器人(Urbot)。1979年,他將公司的名字改為伊東豐雄建筑師事務所。
他曾獲得眾多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屆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006年英國建筑師皇家學會皇家金質獎章;2002年第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普利茲克獎評委會認為,伊東豐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締造者”,并稱贊他“將精神內涵融入設計,以及其作品中所散發出的詩意之美。”
在得知獲獎消息后,伊東豐雄表示:“建筑必然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在從事建筑設計時,我始終銘記:如果我們能夠擺脫所有這些限制哪怕是一點,就能設計出更舒適的空間。但是,當一棟建筑完成后,我會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轉化成我挑戰下一個項目的動力。因此這個過程也許在未來還要不斷地重演。”
因此,我永遠不會固化自己的建筑風格,也決不會滿意于自己的作品。”他總結道。
1971年他最初的作品之一是位于東京郊區的一所住宅。這座被稱為“鋁屋”的建筑由完全包裹在鋁材中的木頭框架組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住宅。1976年,他為自己的姐姐設計了一座住宅,當時她剛剛喪偶。這座房子被稱為“白色U形”,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伊東豐雄作品的關注度。談到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大部分作品時,伊東豐雄解釋說,自己一直在嘗試通過極簡主義手法來消除人們對其作品的常規理解,創造出可以與空氣和風相媲美的輕盈建筑。
他認為,2001年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完成的仙臺媒體中心是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峰之一。在費登出版社發行的《伊東豐雄》書中,伊東豐雄說:“媒體中心在許多方面有別于一般的公共建筑。雖然這座建筑主要功能為圖書館和藝術畫廊,但管理方一直積極致力于模糊不同使用之間的界限,除去各種媒體之間的固定障礙,逐步喚起文化設施今后所應該具備的形象。”
評委會的評審辭中對這個項目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伊東豐雄曾經說他力求建筑的流暢,而不受制于現代建筑的局限。在仙臺媒體中心,他利用管柱結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從而使其內部出現新的空間品質。”
評委會對伊東豐雄的另一個項目也贊賞有加,伊東設計的TOD'S旗艦店位于東京表參道區,其“建筑的外表也成為建筑的結構”,評委會的評審辭這樣寫道:“創新一詞經常被用來描述伊東豐雄的作品。”評委會引證了岐阜縣的市政殯儀館、東京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以及2002年倫敦蛇形畫廊建成的亭子,并提請人們注意他所營造的“許多鼓舞人心的空間”。
2013年評委會的成員包括:英國的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資助人,現任蛇形畫廊信托公司董事長,曾擔任英國藝術委員會和泰特美術館主席,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密斯•凡德羅檔案館前任董事;亞歷山大•阿拉維那,智利建筑師和埃勒門達建筑公司常務董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國著名建筑師和教育家張永和; 來自澳大利亞的200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格倫•馬庫特;來自芬蘭的尤哈尼•帕拉斯馬是一名建筑師、教授和作家;常務理事瑪莎•索恩是西班牙馬德里IE建筑學院對外事務副院長。
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歷屆獲獎名單:1979年,第1屆,菲利普•約翰遜,美國;1980年,第2屆,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1981年,第3屆,詹姆斯•斯特林,英國;1982年,第4屆,凱文•洛奇,美國;1983年,第5屆,貝聿銘,美國;1984年,第6屆,理查德•邁耶,美國;1985年,第7屆,漢斯•霍萊因,奧地利;1986年,第8屆,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國;1987年,第9屆,丹下健三,日本;1988年,第10屆,戈登•邦夏,美國;奧斯卡•尼邁耶,巴西;1989年,第11屆,弗蘭克•蓋里,美國;1990年,第12屆,阿爾多•羅西,意大利;1991年,第13屆,羅伯特•文丘里,美國;1992年,第14屆,阿爾瓦羅•西扎,葡萄牙;1993年,第15屆,槙文彥,日本; 1994年,第16屆,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法國;1995年,第17屆,安藤忠雄,日本;1996年,第18屆,拉斐爾•莫內歐,西班牙;1997年,第19屆,斯維勒•費恩,挪威;1998年,第20屆,倫佐•皮亞諾,意大利;1999年,第21屆,諾曼•福斯特爵士,英國;2000年,第22屆,雷姆•庫哈斯,荷蘭;2001年,第23屆,雅克•赫爾佐格,瑞士;皮埃爾•德•梅隆,瑞士;2002年,第24屆,格倫•馬庫特,澳大利亞;2003年,第25屆,約翰•伍重,丹麥;2004年,第26屆,扎哈•哈迪德,英國;2005年,第27屆,湯姆•梅恩,美國;2006年,第28屆,保羅•門德斯•達•洛查,巴西;2007年,第29屆,理查德•羅杰斯,英國; 2008年,第30屆,讓•努維爾,法國;2009年,第31屆,彼得•卒姆托,瑞士;2010年,第32屆,妹島和世,日本;西澤立衛,日本;2011年,第33屆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葡萄牙, 以及2012年第34屆王澍,中國。
普利茲克家族之所以選擇贊助建筑領域獎項,是因為他們對建筑藝術的強烈興趣,以及他們在世界各地打造凱悅旗下的酒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項創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諾貝爾獎之中。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審程序參照了諾貝爾獎,最終的裁決由一個國際評審委員會做出,所有的審議和投票都是保密進行的,保持著持久的提名制度,每年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眾多國家上百份提名。
簡歷
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日本建筑師,1941年6月1日出生于韓國漢城(今首爾)。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對朝鮮李氏王朝的早期陶器和日本風格繪畫作品懷有特殊興趣。他父親也是一名體育迷,熱衷于棒球和高爾夫球。1943年,伊東豐雄隨他的母親和兩個姐姐遷回日本。兩年后他父親也回到日本,一家人住在他父親家鄉長野縣的諏訪町。他的父親于1953年去世,當時他年僅12歲。此后,他的家人開辦了一家味噌店。目前,除了一個年長他3歲的姐姐外,其余家人均已亡故。
伊東豐雄于1971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并于次年結婚。他的妻子于2010年去世。他們的獨生女兒現年40歲,在日本版《Vogue》雜志擔任編輯。
伊東豐雄承認,自己在青年時期對建筑學并無太大的興趣。但是他也曾受到一些早期熏陶。他的祖父是木材經銷商,而他的父親則喜歡為朋友繪制住房平面圖。伊東豐雄剛剛上中學時,他的母親聘請早期現代主義建筑師蘆原義信(當時他剛剛在美國任職于馬歇·布勞耶建筑師事務所后返回日本)設計他們位于東京的住所。
初中三年級那年,他搬到了東京,就讀日比谷中學。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名建筑師—當時他最熱衷的仍然是棒球。直到他就讀東京大學時,建筑才成為他的主要興趣。作為他本科畢業的設計作品,他提交了一份上野公園重建方案,并以此贏得了東京大學最高獎。
1965年,他從東京大學建筑系畢業,并任職于菊竹清訓聯合建筑師事務所。到1971年,他已經做好準備,在東京開創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為都市機器人(Urbot)。1979年,他把公司的名字變更為伊東豐雄建筑師事務所。
他曾獲得眾多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屆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006年英國建筑師皇家學會皇家金質獎章;2002年第8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媒體中心中包含他所獲獎項的完整列表】。他是東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京都大學和多摩美術大學的客座教授;2012年春季學期,他還為哈佛大學的設計研究生院主持了一個海外工作室,屬亞洲首次。
他的作品曾在英國、丹麥、美國、法國、意大利、智利、中國臺灣、比利時、西班牙和日本等地的許多城市的博物館展出。他的著作和有關于他的出版物也曾在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及許多其他地方發行。他是美國建筑師學會、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日本建筑學會、東京建筑師和建筑工程師學會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等機構的榮譽會員或院士。
1971年他最初的作品之一是一所位于東京郊區的住宅。這座被稱為“鋁屋”的建筑由完全包裹在鋁材中的木頭框架組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住宅。1976年,他為自己的姐姐設計了一座住宅,當時她剛剛喪偶。這座房子被稱為“白色U形”,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伊東豐雄作品的關注度。這座房子毀于1997年。談到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大部分作品時,伊東豐雄解釋說,自己一直在嘗試通過極簡主義手法來消除人們對其作品的常規理解,創造出可以與空氣和風相媲美的輕盈建筑。
他認為,2001年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完成的仙臺媒體中心是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峰之一。在費登出版社發行的《伊東豐雄》書中,伊東豐雄解釋說:“媒體中心在許多方面有別于一般的公共建筑。雖然這座建筑主要功能為圖書館和藝術畫廊,但管理方一直積極致力于模糊不同使用之間的界限,除去各種媒體之間的固定障礙,逐步喚起文化設施今后所應該具備的形象。這種開放性是簡單結構的直接結果,它包含混凝土平板(蜂巢鋼板加混凝土),13根管柱貫穿其中。每個樓層內的墻壁都減少到最低水平,允許各種功能在管柱之間的開闊區域自由分布。”
2009年,伊東豐雄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Kenneth Kassler講演時解釋了自己關于建筑學的總體思路:
“自然界極其復雜而多變,其系統是流動的——它建立在流體世界上。與此相反,建筑則一直在試圖建立更為穩定的系統。非常簡單地說,網格系統形成于20世紀。這套系統曾風行世界各地,因為它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就海量的建筑。
然而,它也讓這個世界的城市變得同質化。甚至可以說,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人們也有同質化的傾向。
為此,在過去十年間,我一直在試圖通過對網格的微調,尋求一種方法,拉近建筑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系。”伊東豐雄又補充說:“是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在時尚的東京表參道區,伊東豐雄于2004年為意大利的鞋類和包箱品牌TOD'S設計了旗艦店,其中樹木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關系。伊東豐雄的事務所提出了自己的項目說明:
“樹木是獨立的自然物體,其形狀有著內在的結構合理性。樹木剪影的重疊方式也產生了力的理性流動。大樓采用了分支樹的形式,越往高處分支越細越多,也越開放。同樣地,建筑物向內展開的空間氛圍也會因不同的預期用途而略有差異。這座建筑摒棄了墻壁和開放空間、線和面、二維和三維、透明和不透明之間的顯著區別,某種特殊的抽象性成為其特點。樹的剪影營造了一個新的形象,建筑自身具有象征意義的實體與抽象之間產生了恒定的張力。憑借這個項目,我們(伊東豐雄及其工作人員)試圖創建這樣一類建筑:通過其建筑結構上的新穎,同時表達一個時尚品牌的鮮活存在以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城市景觀力量。”
在設計出仙臺媒體中心等一系列廣受好評的建筑之后,21世紀初期的伊東豐雄已經成為一位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建筑師,他的項目遍及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伊東豐雄設計了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主體育場和正在建設中的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在歐洲,伊東豐雄和他的事務所用引人注目的波浪形不銹鋼裝修Suites大道公寓的外墻;2002年,他為倫敦海德公園設計了著名的蛇形畫廊臨時亭子。在此期間設計的其他項目還包括智利馬爾貝拉的“白色O型”住宅在和未付諸實施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博物館/太平洋電影檔案館。
但對伊東豐雄而言,也許最重要的是在他家鄉的項目,它們由于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和海嘯而變得更加緊迫。在這場災難的啟發下, 伊東豐雄和其他一些日本建筑師提出了為幸存者的“共有家園”社區空間概念。正如伊東在《伊東豐雄—自然的力量》這本書中寫道:
“救援中心內沒有隱私,也幾乎沒有足夠的伸展和睡眠空間,而倉促搭建的臨時住房僅僅是一排排的空殼: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這些都是艱難的生活條件。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盡量微笑,并且因地制宜……在極端情況下,人們聚在一起分享和交流—這是最基本的社區的動人情景。同樣,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建筑的源初,以及對社區空間的最低限度地塑造。
一名建筑師能夠讓這樣粗茶淡飯的空間變得更有人情味,讓它們多了幾分美麗,更舒適一點。”
在伊東豐雄看來,“共有家園”概念向現代建筑的基本原則提出了質疑。他補充說:“在現代時期,人們最重視建筑設計的原創性。因此,最原始的主題—建筑為什么而建,以及為誰而建—已經被拋在腦后。在災區,人們失去了一切,卻給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建筑到底是什么的機會,從最基本的開始。‘共有家園’可能包含一些小型建筑,但它又引導人們去思考一個重要問題:當代建筑應采取什么樣的形式—它甚至對最原始的主題、建筑本質的意義提出了質疑。”
普利茲克獎評委會對伊東豐雄通過“共有家園”直接表達社會責任感的做法表示贊賞。
最近,伊東豐雄也開始思考自己的遺產—作為明顯標志之一,在瀨戶內海中一個名叫大三島的小島上,已經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由伊東豐雄設計,于2011年開放,展覽他過去所設計的項目,同時也作為年輕建筑師的研習課堂。這個建筑群由兩棟建筑組成,主體為“鋼屋”以及附近的“銀屋”(這是建筑師位于東京的故居的復制)。
評審辭
伊東豐雄在其職業生涯當中,創作了一系列將概念創新與建造精美相結合的建筑。四十年來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蓋了圖書館、住宅、公園、劇院、商場、寫字樓及展覽館等諸多類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與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獨特天賦的專業人士,善于在每項任務及每塊基地中尋求機遇,并投身于發現新事物的過程。
研究過伊東豐雄作品的人都會發現其作品中不僅涵蓋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建筑語言。他逐步發展并完美了一套獨特的建筑語法,把結構與技術層面上的創造發明與清晰的形式語言相結合。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從于極簡主義也不追隨參數化設計。對伊東來說,情況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他的早期作品都富于現代性,使用質地較輕的標準工業材料及部件,例如:鋼管、金屬網、穿孔鋁箔片及透氣性織物。他后期極具表現力的作品則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伊東豐雄能用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結構、空間、環境、技術及場所建立于一個平等的立足點之上。盡管他作品所呈現出的平衡感看似簡單,但卻是他精湛技藝及同時駕馭建筑各個方面能力的結晶。他的作品結構復雜,但又巧妙地融為一體,令建筑本身煥發出寧靜與祥和,而使用者則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從事各項活動。
“創新”一詞經常被用來描述伊東豐雄的作品。2002年建于布魯日的臨時展館及2004年建于東京的 TOD’s 表參道店都集中體現了這一特質,因為它們的外表同時也是其建筑結構。伊東豐雄的創新還體現在他對于傳統材料的非傳統運用。例如,建于新加坡的怡豐城購物中心就使用了鋼筋混凝土來表現流動的有機形式。此外,在他的建筑里還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技術發明,比如位于大館的樹海巨蛋還有橫濱的風之塔。這種創新來源于伊東豐雄在提出設計方案之前對各個層面縝密及系統的分析。
伊東曾經說過,他力求建筑的流暢,而不受制于現代建筑的局限。在2000年建成的仙臺媒體中心,他利用管柱結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從而使得其內部出現新的空間品質。在臺中大都會歌劇院,水平與垂直交錯的空間網絡提供了交流與相遇的機會。在僵死的網格結構中尋求自由,伊東非常注重關系 – 房間之間的,內外之間的,建筑與環境之間的。伊東豐雄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大自然的規律,這一點從其建筑的有機結構和表皮的高度統一中顯現出來。
伊東豐雄的個人創作是帶有公共責任感的。在公共性的建筑上進行創新的復雜及風險是高得多的,但這并未使伊東卻步。他說,建筑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人的感官需求。在他眾多鼓舞人心的作品當中,2006年建成的岐阜縣殯儀館,2007年于東京建成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還有2002年于倫敦蛇形畫廊建成的亭子這三個建筑,充分表達了伊東對人及其在建筑內部活動的認知和理解。他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的受災災民所設計的“共有家園”及小型社區空間則直接表達了他的社會責任感。
為未來培養建筑師也是伊東豐雄一向關注的焦點。這體現在他持之以恒的教學工作以及最近于金治市大三島重建的銀色小屋,作為伊東豐雄建筑博物館的一部分,以用于工作坊及研究項目。另外,沒有比他的工作室再合適不過的例子了,那里就好像一所學校,歡迎年輕的建筑師前來工作和學習。很明顯,在力求創新及不斷將建筑邊界向前推進的過程里,伊東并未將其身后之路封閉。作為先行者,他鼓勵人們在他探索的基礎上去發現自己發展的方向。可以說, 伊東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師,他不僅汲取氧氣,還制造氧氣。
伊東豐雄是永恒建筑的締造者,同時他還大膽開辟新的路徑。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滿了樂觀,輕盈及喜悅,又同時具備獨特性與普遍性。基于這些理由,以及他將結構、空間及形式融為一體以創造溫馨場所的能力,也基于他對景觀的敏感,將精神內涵融入設計的努力,以及他作品中所散發出的詩意之美,2013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授予伊東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