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近日,2012臺灣建筑獎揭曉,首獎頒給位于臺灣桃園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 大溪齋明寺建于清朝,至今約160多年歷史,建筑特局為閩南式合院,外觀豐富彩繪雕刻裝飾,寺內保存許多佛像木雕字畫及文物" /> 近日,2012臺灣建筑獎揭曉,首獎頒給位于臺灣桃園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 大溪齋明寺建于清朝,至今約160多年歷史,建筑特局為閩南式合院,外觀豐富彩繪雕刻裝飾,寺內保存許多佛像木雕字畫及文物">
近日,2012臺灣建筑獎揭曉,首獎頒給位于臺灣桃園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
大溪齋明寺建于清朝,至今約160多年歷史,建筑特局為閩南式合院,外觀豐富彩繪雕刻裝飾,寺內保存許多佛像木雕字畫及文物。1999年,法鼓山的圣嚴法師接棒為第七任住持后,齋明寺有了重大改變。
據齋明寺重修增建總干事江金曄介紹,齋明寺傳統的建筑被認定三級古跡,早在2001年就開始進行古跡調查研究,直到修復計劃通過桃園縣文化局審議,2005年8月開始動工修復,采用“點工自備料”施工法,可以有效控制品質以及維持進度,當時學者也建議,古跡修復應該涵蓋硬體建筑及軟體文化的意涵,因此趕在施工前,完成傳統裝飾調查,這是最大特色。
“我們希望寺廟,不是只有燒香拜拜!”江金曄說,為了讓齋明寺能深化文化意涵,許多寺廟空間都拿來當展示空間,把所有文物歷史,甚至屋瓦泥塑修復的剪粘彩繪等概念,教育給下一代,當然古跡大廳本身不大,就會遇到信眾禪修沒有足夠地方使用,進而有所謂的“齋明寺增建計劃”。
很多寺廟為了增建,會在古跡旁蓋起十層樓的玻璃帷幕建筑,感覺會很奇怪,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讓人印象最深刻就是“減法”,沒有刻意華麗花俏,維持樸素低調。
“當初在設計新建筑,就是堅持不去破壞天際線!”江金曄說,正后方的禪堂以及旁邊的齋房廊道,都是順著地形地勢,沒有特別加高或低洼填平,整個建筑都有弧度,另外一種禪意。
也因為不去破壞任何地形地貌,在建筑設計就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居士寮齋房餐廳等回廊屋頂,揚棄傳統舊式黑瓦,不是直線而是弧線,在采用銅板搭建,師傅裁剪必然會損料,但完工后,色澤沈穩,不會過度搶了原有古跡的風采,呼應增建只是陪襯不是主角,新舊建筑沒有誰搶誰的鋒頭,兩者搭配相得益彰。
至于增建的禪堂、齋房餐廳,清一色是清水模建筑,完全沒有任何裝飾,江金曄總干事說,“清水模在建筑上,簡單說,就是一翻兩瞪眼”,拆模后就是原樣子,不可能貼磁磚或修補,因此當初為了蓋房子,就必須小心翼翼進行混凝土配比與灌漿的試做,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爆漿,另外,清水模還分成好幾類施工法,不同清水模作法各異,相當費工與費時。
晴天來齋明寺新建禪堂齋房的生活機能區,透過遮陽板,隨著太陽移動可以看到光影變化,雨天是不一樣味道,綠建筑的環保設計,雨水順著集水線緩緩流入地下,當作沖洗馬桶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