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一名工作人員在檢查被水淹沒的紐約地鐵隧道
洪水導致紐約大停電,聚眾充電成為紐約一景
11月7日,工作人員正在維護美國東部地區的供電設施
紐約堪稱被水包圍的城市。這座城市地勢較低,由多個島嶼組成,下轄的5個區中,市中心曼哈頓本身就是個島,布魯克林區和皇后區都在長島邊緣,還有斯塔騰島區。紐約皇后學院沉積學和海岸地質學教授尼古拉斯說:“無論什么時候颶風登陸到紐約,紐約都很難逃過一劫。”
但此次紐約面對“桑迪”時的脆弱,仍讓美國媒體開始反思——面對似乎“無可抗拒”的天敵,紐約人真的只能被動受災嗎?
病癥1 紐約人對災害預想不足
對于港口城市而言,海洋可謂“亦敵亦友”。在享受貨運便捷的同時,港口城市也要準備好面對海洋的“壞脾氣”。但對此,紐約一直沒有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修造海防工程不僅耗資巨大,且需要多年時間。所以,紐約一直在猶豫。“桑迪”之后,媒體開始質問,為什么有些地區面臨的困難一點不比紐約小,但是他們卻敢于迎難而上?媒體以荷蘭的三角洲工程為例,問道:為什么荷蘭可以防范千年一遇的風暴,但紐約連應對百年一遇風暴的準備都沒做好?
紐約很早就建起了海堤,那時人們認為海堤的高度足以讓紐約人高枕無憂。1901年《紐約時報》就曾“豪言”——紐約的海堤如需重建或者大修,那將是很多代人、甚至很多世紀之后的事了。
但百年前的紐約人顯然沒有預料到全球變暖及海平面上升的問題。近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警告說,紐約面臨著海平面每十年上漲6英寸(合15.24厘米)以及更為頻繁的洪水和極端天氣的威脅。
此次“桑迪”颶風后,美國媒體開始集中向紐約市政府“開火”。一篇報道稱,紐約的市政官員們對洪災總存在僥幸心理。報道說,他們曾預計,紐約遭遇2.6米高洪水的幾率是百年一遇,而3.3米高洪水則是五百年一遇。但這一估計顯然是過于保守了,“桑迪”最終在華爾街掀起的洪水,水深達4.2米。
病癥2 太過古老的基礎設施
紐約的基礎設施齊備而宏偉,但問題是,它們都太過于古老了。
連接布魯克林和曼哈頓島的布魯克林大橋建于1883年;在颶風中被洪水淹沒的布魯克林-巴特里隧道,則修建于1950年。而紐約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日載客500萬人次的紐約大動脈——紐約地鐵,已經有108年歷史了。
《新科學家》撰文稱,“紐約正從地下開始腐化。”紐約大學城市和環境工程師漢德哈瑞說,“從現在開始十年內,我們將面臨著基礎設施失靈的困境。”他說,紐約主要的基礎設施:輸送氣、水、電的管道,以及大部分地鐵網絡,多深埋地下,檢修費時費力,不易發現問題。
漢德哈瑞將紐約管道系統比作人的身體,其機能將隨著歲月而逐漸退化,所以檢查就非常關鍵,“就像人一直不做體檢,沒準突然就得了心臟病。”這名城市科學家指出,紐約大部分管道都是鋼制的,且建筑物、大橋也都建在鋼管混凝土上。鋼制建筑有兩個最大的敵人:海水和時間。而紐約恰巧兩個因素都具備了。美國媒體報道,在這次颶風災害中,地鐵最主要的電路系統在洪水中被毀,而具有腐蝕性的海水,很可能已破壞了一些關鍵的開關、信號燈,以及出入設備。
“極端天氣日趨頻繁,依靠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來應對災難幾乎不可能行得通。”英國媒體稱。
病癥3 設計缺陷導致地鐵水害
紐約擁有全美最大地鐵系統。但“桑迪”帶來的洪水造成紐約地鐵癱瘓,洪水至少淹沒了7個地鐵隧道,其中部分地鐵站的洪水淹到了天花板,給紐約地鐵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損失。
水漫地鐵給紐約市民出行造成了極大不便,媒體開始反思紐約地鐵何以如此脆弱。除了過于古老的問題之外,一些媒體也“炮轟”地鐵設計缺陷。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文稱,紐約地鐵設計存在問題,導致洪水倒灌,加重了災情。文章稱,雖然紐約地下排水系統設計完好,但由于其中貯藏有大量未處理污水,導致其容積有限,不能及時完成泄洪任務。地鐵部分地段由于設計有問題,過于傾斜的坡度導致大量水流迅速抵達地鐵和隧道的深處,又不能及時排到地下水系統中,于是就發生了水漫地鐵的災害。
此外,紐約地鐵由于其隧道和車站多位于河流或港口的底部,滲水的情況時有發生。洪水來襲,滲水現象更加嚴重。
還有媒體質疑紐約地鐵養護投入不足。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紐約地鐵系統削減了11億美元的開支,原有的地鐵養護計劃被部分取消。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物理高級研究員雅各布說,去年的颶風艾琳已經是一次警示,“但問題是,我們還要多少次警示才能從打盹、熟睡和夢游的狀態中清醒過來?”他號召政府行動起來,分清輕重緩急增加公共支出。
病癥4 太容易被淹的變電設施
“桑迪”襲擊之時,紐約17個變電站中有10個處于海浪侵襲地區,主要變電站被淹沒,這導致紐約大停電。
電力缺乏還影響到煉油廠和石油輸送,導致紐約發生“油荒”,逼得紐約政府不得不實行按車牌單雙號隔日加油的臨時措施。《紐約時報》指出,紐約電力公司對于風險的預估太低了。負責紐約市供電的聯合愛迪生公司在曼哈頓東村的變電站線路建在離地面約0.3米高的金屬棚里,人們認為洪水根本不可能進入,但事實并非如此。報道認為,紐約應建立備用發電系統。紐約在14個月內已遭受了兩次颶風的襲擊,改善電力供應迫在眉睫。
此外,紐約將大量的公共設施建在海岸邊也引發媒體質疑。媒體統計,紐約市沿岸共建立了超過10個緊急救助服務中心、19間大學、將近500所中小學、23所醫院、57家養護院和13個污水處理廠。而曼哈頓島上沿岸則是世界著名的金融街——華爾街。
“桑迪”威力之大,遠遠超過了紐約人的預期。但紐約州州長科莫稱,不應該將責任推卸于“超出預期”,“我們應盡量抵制‘這是一場百年一遇災害’之類的說法。我們應去解決問題,并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