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12奧運場館不比排場比節儉
admin
2012-04-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歷屆奧運會的場館建筑都引人注目,在北京奧運會的巨額投資之后,倫敦奧運會場館建設的節儉與北京的大手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京奧運場館建設總投資高達130億美元,共建設場館31座,這其中包括標志性建筑鳥巢、水立方。然而倫敦奧運會的場館建設預算僅為24億美元,奧運場館基本上都是臨時建筑,懸殊的差距讓人瞠目。
歷屆奧運會的場館建筑都引人注目,在北京奧運會的巨額投資之后,倫敦奧運會場館建設的節儉與北京的大手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京奧運場館建設總投資高達130億美元,共建設場館31座,這其中包括標志性建筑鳥巢、水立方。然而倫敦奧運會的場館建設預算僅為24億美元,奧運場館基本上都是臨時建筑,懸殊的差距讓人瞠目。
在一部分人認為,如此節儉的建筑預算會減少倫敦奧運會看點的時候,很多國際知名媒體卻都極為罕見地站到了同一條戰壕中,高調褒揚了這種做法。這些媒體普遍認為,奧運建筑終于從炫耀走向實用,從鋪張走向高效。
此外,場館建設上的“節儉”也是出于倫敦對賽事結束后場館利用的充分考慮,眼看著包括北京在內的主辦城市,為了后奧運時代的場館利用絞盡腦汁,他們當然要開發實用而萬能的建筑,并且最大限度地減少賽后維護場館的費用。
倫敦人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終會證明,節儉、實用、高效才是舉辦奧運的大趨勢。
新建場館僅14個
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場館共有34個,它們中既有新建場館、已建成的場館,也有一些在英國著名景點中設置的臨時場館。
其中,在新建的14個場館中,有8個是臨時場館,它們在奧運會后將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設備將在奧運會結束后在英國其他地區重新使用。至于那6個新建的永久性場館,將成為倫敦奧運會為英國留下的“遺產”,為當地社區服務。
此外,倫敦奧運會后,小輪車賽場將同山地自行車賽場以及場地自行車賽場組建成自行車公園。
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場館分布在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倫敦市區以及英國其他地區。其中用于足球比賽的場館就包括考文垂市體育場、漢普頓公園球場、加的夫千年體育場、老特拉福德球場、圣詹姆斯公園球場和溫布利體育場。
據《鏡報》報道,倫敦奧組委承諾,奧運會期間,運動員從運動員村出發,30分鐘之內便可到達93%的訓練場館,而90%的比賽場館都可乘坐至少3種公共交通抵達。倫敦奧組委還將使用低碳車輛和電瓶車接送運動員和官員往返于各個體育場館。
“倫敦碗”省不少
倫敦奧運會主體育場綽號“倫敦碗”,其外觀全部為白色,外形下窄上寬,酷似一個湯碗。“倫敦碗”一共有5個環狀結構組成,其下沉式的碗形設計,可以讓觀眾更近距離地觀看運動員的動作。同樣因為下窄上寬的設計,導致由繩索支撐的倫敦碗屋頂只有28米的半徑,只能遮蓋場館三分之二的觀眾。考慮到奧運會比賽時間處于倫敦比較干燥的兩個星期,賽事主席冒險決定放棄使用全頂房屋。通過6個月的研究,他們終于確定,使用三分之二屋頂也不會產生強烈的側風而影響比賽成績,最終定下這一方案。
“倫敦碗”在設計方案公布之初,被指模仿“鳥巢”。跟鳥巢一樣,它可以容納8萬觀眾。不同的是,鳥巢僅有1.1萬個臨時坐席,但倫敦碗卻擁有5.5萬個臨時坐席。“鳥巢”最初建筑預算35億元人民幣實際上花了近70億;而“倫敦碗”最終花費了4.96億英鎊。
“倫敦碗”擁有最為復雜的裝卸工程,像一只盛滿空氣的大碗。為了保證賽后有效利用,設計人員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與眾不同的“遺產”設計理念:2.5萬個座椅設計在碗底下,外圍架設有一個可拆卸的輕質鐵架作為附加的5.5萬個座椅的看臺。館內沒有建設過多的私人包廂,從而將體育館的整體高度下降,這也讓坐在最上面的觀眾擁有更好的視野。
奧運會后,“倫敦碗”上面的四層將被拆除,成為一個小型的足球場。此前,英超球隊西漢姆聯隊擊敗熱刺獲得了“倫敦碗”的賽后擁有權。西漢姆聯方面表示,球隊將會保留原有的田徑跑道不會拆建,這也兌現了當時英國人申奧時的諾言。如果一切順利,由西漢姆聯打造的體育場最早可以于2014年夏季投入使用。
“海浪”未來面向公眾
就像“鳥巢”旁邊有跟它相呼應的“水立方”一樣,距離“倫敦碗”不遠處的奧運會游泳館“海浪”同樣引人矚目。“海浪”由英國知名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它的造型主體是一大片曲線優美的海浪屋頂,兩旁連接“海浪”的則是兩棟白色矩形建筑,遠看就像一本翻開的書。
據哈迪德介紹,原本她只設計了“海浪”,但考慮到座位不夠,后來又給“海浪”安上一雙“翅膀”,可以把座位從原本的2500個座位增加到17500個。整個游泳館采用藍白兩色,用以吸引眼球;而游泳池兩側的座位,則利用自然光線形成的陰影,讓坐在看臺上的觀眾看不到另一邊,把注意力集中到泳池。
到倫敦奧運會游泳館,有人也許會回憶起發生在此前的一次“烏龍事件”。當時,有國內媒體稱,由于忘了安裝計時觸摸板,倫敦奧運會游泳館泳道比規定短了半米多!但事實上,這座忘了安裝計時觸摸板的游泳館位于樸次茅斯,并不承辦奧運賽事,而且計時觸摸板的厚度只有2英寸(5.08厘米),而不是媒體此前所說的2英尺(60.96厘米)。因此,它仍可以作為業余比賽、訓練和大眾健身場館使用。
就像提前為“倫敦碗”找“后奧運時代”的新主人一樣,倫敦奧組委也早早就為“海浪”安排好了“出路”。據《每日電訊報》報道,倫敦奧運會后,“海浪”的白色翅膀將被拆除,1.7萬個座位僅留下2500個,館內的3個大型泳池,也將被劃分成5個泳池,對公眾開放。
其他場館一樣節省
在“倫敦碗”和“海浪”的北邊,還有一處建筑群,它們分別是倫敦奧運會的手球館、籃球館和自行車館。規矩方正的手球館、籃球館,一黑一白,相映成趣。比較吸引眼球的是全部用木頭做的自行車館,連里面的自行車道也都是用木頭做的。
據倫敦奧組委工作人員介紹,擁有1.2萬個座位的倫敦奧運會自行車館——奧運傾斜賽車館(Velodrome),其中6000個座位為臨時座位。在奧運會后,這里的賽道將進行適當改建,以便同山地車道及其他自行車運動道結合,建成一個面向社會的“自行車運動園”。
手球并不是英國人熱衷的體育項目,奧運結束后,手球館將改頭換面,成為當地的健身中心。
外墻為純白色的倫敦奧運會籃球館將為預賽和四分之一決賽提供1.2萬個座位,在奧運會后則將被徹底拆除并可能在他處重建。倫敦有不少公司提供運動場館和設施租賃工作,這個籃球館或許會出現在別的國家的運動會上,而這些公司的這方面靈感則來自于2006年的亞運會。
2006年亞洲運動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由于當地沒有自行車場館,主辦方就向倫敦一家公司“租借”一個自行車館,航運到多哈,花費1200萬美元。相比之下,“租借場館”既省錢又環保。
為了把奧運場館再利用的工作做得更好,一年前倫敦成立了“奧林匹克公園遺產公司”。這家公司專門負責奧運會后伊麗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公共空間的開發和管理。該公司的新聞發言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把這里打造成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
倫敦東區“占大便宜”
不僅場館多為臨時建筑,而且場館的選址,倫敦奧組委也沒有再在寸土寸金的倫敦鬧市區做文章,而是把這次機遇給了倫敦的貧民窟——東區,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奧運會的契機,改變整個倫敦東區的面貌。
倫敦東區曾被稱為倫敦的“城市傷疤”。過去,這里沒有古老的“國寶級”建筑,也沒有標志著現代文明的摩天大樓。這里的建筑很多都是低矮的居民區,路邊散落著些咖啡館。
過去400年,這片區域被重工業覆蓋,17世紀主要發展紡織印刷,18世紀建造汽油工廠,近兩個世紀則飽受廢料、化學物品、膠水工廠、垃圾填放以及汽車廠等工業污染。
倫敦奧組委接手這片土地時,75%以上的土壤已經遭受汽油、石油以及重金屬的重度污染,水道變得污濁,仰望天空,視線都被電纜線切割得零散不已。
“如今,多年堆積的工業廢棄物消失不見了,樹木、花草以及濕地植物正在慢慢占領這塊地皮,奧組委已經在奧林匹克公園陸續種植了4000棵樹木。”倫敦東區的居民自然因此非常歡迎倫敦奧運會的到來。
英國首相卡梅倫則寄望“2012年之后,奧運會能留下一份厚重的遺產”:不僅復興倫敦東區,而且推動英國經濟走向繁榮,鼓勵新一代人積極行動起來,參加體育活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