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這個自然公園的前身是一個垃圾填埋場。 垃圾填埋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4年,主要處理巴塞羅那都市圈的垃圾, 關閉之時,已經填埋了85公頃的范圍,填補了山谷的三分之二高度。 修復前,最上層的垃圾就這么暴露著,和山谷的自然風景形成鮮明對比。
修復工程從三個基本層面著手:
1,解決復雜的技術問題,2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公共空間,3創(chuàng)造一個新景觀。
集合多學科(環(huán)境工程,地質,景觀建筑學,園藝學)的技術力量,讓這個地方的新生。
先從技術層面制定出合理的工作策略。 根據(jù)垃圾填埋場的幾何形狀確定出需要穩(wěn)定和防護的區(qū)域, 然后布置管道收集沼氣,并排除產生的滲透液。
將垃圾填埋場做成意大利式的臺地式園林,就像梯田一樣, 并能成為一個公共空間,一個都市自然公園,同時允許車行和人行多種道路。 這里離人口聚集地不遠,場地最后可以擁有道路和停車場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被修復后的場地的形態(tài)和原始條件差距太大, 所以在景觀處理上,采用了農業(yè)耕地景觀。農業(yè)景觀可以很好的適應修復性的受損場地,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現(xiàn)在這里已經被轉變成一個農業(yè)景觀場所。 地形處理是最基本的要素,布置的提防工程和渠道可以保證新地形的穩(wěn)固, 在此基礎上布置了養(yǎng)殖梯田,樹木種植區(qū),作物種植區(qū)。 雨水徑流被引入雨水蓄水池。同時用沼氣產生的動能驅動灌溉系統(tǒng)。
最后,景觀建筑師為場地補植了低維護的,耐旱鄉(xiāng)土植物。 植物有:荊棘,灌木,樹木。以在林間間種豆科植物,促進網站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維持。 這樣作物田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更鞏固, 或許在遙遠的將來,這里會完全的融入自然公園以及周圍的景觀。
這背后的意義,不僅僅是對景觀的追求,也向人們展示了新社會對待環(huán)境應有的態(tài)度。
這里也開設了信息中心,同時占據(jù)最好的位置,可以讓游客查看恢復工作。 這個默默為人類服務幾十年的地段,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后,它的歷史不應被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