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藏紅花城申遺成功調查:當地未大修大建
admin
2010-09-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土耳其境內古絲綢之路上,有一座“藏紅花城”(Safranbolu),因出產世界上最高品質的藏紅花而得名。又因它擁有1000多座逃過工業化災劫、保存完好的奧托曼帝國時期古建筑,藏紅花城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申遺給“藏紅花城”帶來什么
土耳其境內古絲綢之路上,有一座“藏紅花城”(Safranbolu),因出產世界上最高品質的藏紅花而得名。又因它擁有1000多座逃過工業化災劫、保存完好的奧托曼帝國時期古建筑,藏紅花城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我通過網絡訂了旅館,乘坐大巴到達新城(Baglar)后,發現離要去的舊城(arsi)尚有三四里地山路,必須打的或讓旅館來接。這與國內的旅游景點大巴一直開到門口十分不同。藏紅花城為何要將客流限在“山門”之外?
“文化遺產”不求客流
后來,我坐著旅館派來接我的“奔馳”到了藏紅花城——一個被上千座古老木屋點綴的小城。接我的男子(后來得知是旅館主人的女婿)提著我的行李沿著石板路緩緩前行,帶我來到留宿的 “BASTONCA PANSIYON”,拐杖旅館。
這家旅館平淡無奇,就是座普通的私人木屋,以至于一開始,我并沒有想到,在藏紅花城的兩天里,這家旅館和他的主人們會帶給我那么豐富的感受。
旅館主人亞皮奇告訴我,1991年,他從部隊復員來到藏紅花城,正巧村里來了一支考古隊,對上了年頭的舊建筑逐個登記,說要捆綁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村民和地方官好像對此熱情不是很大,不過大量快要倒塌的老房確實需要修繕,于是亞皮奇成了一名木匠。當他將老房修繕得差不多的時候,藏紅花城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申遺成功并沒有給這座停留在400年前的小城帶來許多變化。當地并沒有因為申遺成功而大修大建,市鎮風貌還是保持原來的風格,甚至有些破落、滄桑。如果不是預先知道,游人很難將這里與世界遺產聯系在一起。
亞皮奇的“拐杖旅館”開業了,更令人高興的是由鎮政府辦的“博物館”開在他家邊上。旅館開業的最初幾年,他家客人并不多。一次有一位日本女背包客住他家,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過了半年,她寄了份雜志給旅館主人,那是在日本報刊上介紹他家。后來客人漸漸多了,都是沖著這位“前輩”寫的介紹這座小城的文章而來的。
盡管已經“火”了,藏紅花城的客流與國內一些旅游景點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到了夜晚,游客仿佛完全與古城融為一體,甚是靜謐。盡管已經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但這仍然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有著“人性化的尺度”。
古樸民風“守望相助”
藏紅花城不大,在這里的48小時內我幾次踏上石板路將小城走遍。古代絲綢之路的商旅換成了無數像我這樣涌入民宿的背包客。一切均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淳樸的民風……
晚間,女主人給我端上簡單的晚餐——土豆湯和南瓜飯,同時給坐在一邊單人桌上的“阿里老爹”也送上米飯和湯。女主人向我介紹,“老爹”是男主人的同學,未娶妻生子,孑然一身。“老爹”就像這家的成員,吃在他家,同時也幫助做些接送客人之類的活。女主人特意提醒,明天一早是由“老爹”送我去新城坐大巴。
第二天清晨,收拾好行李,我想在離開前最后再看看這座山城。出門不遠是家面包鋪,店主和他的小兒子早早起來生火和面……他們跟我打招呼,問我吃過沒有。我回答沒有,店主隨手遞給我一個芝麻面包圈,又給站在我身后的一位殘疾人兩個面包圈。那位殘疾人二話不說接過面包圈,一個揣進懷里,另一個掰開碾碎喂了鴿子……
“申遺”給藏紅花城帶來了無數游客和商機,傳統社會不免遭到現代商業的侵蝕,但這一切并沒讓“守望相助”的傳統價值觀改變。
申遺的終極目標
伊斯蘭文明倡導“慈善”,認為滿足窮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政府和富人應盡的義務。穆斯林社會實現窮者分享富者財產的方式是交納天課(zakat),意為富人通過施散部分財產使其心靈得到凈化。它要求信仰者在注重個人終極關懷和精神修養的同時,以物質手段履行宗教義務,直接服務于社會。
土耳其境內一路走來,我沒見到一位衣衫襤褸向路人乞討的乞丐,這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文明世界”里是企望不到的情景。如果沒有在這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度、這個純凈的歷史文化遺產小鎮逗留,沒有通過我自己的眼睛觀察,在這個歐美強勢文化橫掃天下的世界,不知道我的心靈是否還有容納伊斯蘭文明精髓的一角。
我不免會想到,眼下國內一窩蜂的“申遺”狂熱中,有多少人明白“申遺”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通過“申遺”我們想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我們會因為“申遺”失去什么?
“世界遺產”的申報與保護對社會文明與進步應該起“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光是能夠帶給世遺景點的人們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還應該通過無形的文化財富對人們的精神世界起到教誨和影響。可以肯定地說,無論哪種社會制度,無論屬于哪個文明的民族和人民,在生存這個本質問題上,都有一個共同的企求,那就是希望生活在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和社會氛圍里。在藏紅花城,我看到了這一點。
“阿里老爹”按照承諾給我送行,還有他的老狗。那狗顯然極不樂意看到主人騎摩托帶一位陌生女人在冰涼的早晨出行……它一路狂奔跟著摩托車跑,“老爹”只得猛踩油門,將它遠遠地甩在后面……
謝方
北京社會科學院學者,自2005年來數度行走奧、捷、匈、意、德、比、盧、荷、西、法、英、波蘭等國,近年定居德國波恩。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